舶来品上作为装饰功能的汉字――铸币上的汉字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的官方和民间往来频繁。伴随着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和随贡贸易,日本的贡品纳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物品也大量流入日本。这些中国物品上或多或少带有中国的文字,符号或图腾,以及其他典型的中国元素印记。中国古代货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日本书纪》记载, 天武天皇十二年(683)颁布诏书, 要求“自今以后,必用铜钱”。在此之前,社会上应该已开始使用钱币,只是大部分人仍习惯于物物交易,钱币还未被日本人普遍接受,故这个政策对钱币使用和认知有强制性要求。“日本福冈出土的文物中有刻有小篆‘半两’字样的铜钱,在山口县及长崎县又发现了大量分别刻有‘五铢’、‘货泉’字样的铜钱”。[1]这些刻在钱币上的“半两”、“五铢”和“货泉”等字样应该是出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最早的汉字。当时古代的日本人具有汉学修养者甚少,只有官僚贵族才具有汉语认读的能力。这段特定的时间内,绝大多数日本人没有因此激发出学习汉字的动力,只是认为中国汉字是一种异文化符号。之后随着中日贸易日益频繁,特别是日宋朝贸易达到鼎盛时期,宋代钱币开始大量流入日本。宋钱上刻有的中国汉字和书体都很丰富,书体有隶、行、草、楷,包括徽宗御书瘦金钱文“大观通报”,“崇宁通宝”,还有篆体“皇宋通宝”等。这些汉字和书体除了少数有汉学修养的文人之外,也只是一种官方强制性符号而已。

  其次,除了钱币之外,由中国而至的带有汉字的物品如铜镜,中药材,以及丝绸等物品,这些物品上带有的汉字也被视为一种装饰性的中国图画而已。正如文字起源就是由图画乃至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一样。汉字原本具有各自的读音和含义,这些刻在中华物品上的汉字的读音和含义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看来毫无释义的必要,只是具有中国舶来品的特征而已。

为您推荐

汉字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

对小学生汉字笔顺书写教学的建议

  针对小学生笔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笔顺书写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1)就国家和学校层面而言,定期开展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汉字笔顺培训,督促低年级..

有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阅读快、听说慢   这一类人通常为韩国或日本人,其母语主要是由汉语演变而成的,两者的读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汉字与其母语具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那时对汉字不了解,但通过观察汉字..

无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滇西傣族与汉族地区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对象的比较

  1. 起步阶段。由于民族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滇西傣族和汉族地区对汉字书法教育的学习存在一定差距。如前文所述,该地区的孩子在入学前大都使用傣语交流,因此入学后学习汉字较为吃力。该地区的教师需使用双语(傣语和汉语)..

滇西傣族与内地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观念的比较

  1. 滇西傣族地区特殊的区域性,教学观念陈旧,汉字书法教育仍停留在能听会写的阶段;刻板生硬的教育方法使书法教育发展滞后;加上书法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汉字书法教育几乎少有作为。   2.内地小学素质教育起步早[..

对滇西傣族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的展望

  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也令民族区域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进行汉字书法教育时,要重视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的结合。   1. 做好滇西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