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作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对所学专业内容的复习和巩固,更是对学生素质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的期中时期即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为学期小论文,作业的方向和内容由教师统一安排,在学期后半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经过小论文多次的训练,不但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意识也可以得到培养。要让学生知道学术研究不只是教师或专家们的专利,并非是离他们遥远的事,竭力使学生端正作业态度,重视小论文的写作,将其看作是神圣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教师应不断地鼓励学生,提升他们的研究信心,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
教育是授人以渔的过程,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打渔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指出哪里有鱼打,具体怎么打、用什么工具来打则应靠学生自己通过学术实践来解决。因此,作业设计对教师来说是一门艺术。一份优秀的作业设计可以将研究意识轻松地渗透其间,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
首先,作业设计应具可操作性。作业任务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难易程度亦宜适中,应是一个本科生所能胜任的。切忌大而空泛的话题,如动辄就来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爱国主题”或“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化”等,这些拔苗助长式的作业设计只会使学生望而却步,丧失研究兴趣和信心。同时,作业设计应该有针对性,任务明确,目的清楚,也就是说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例如,在学习现代文学作品选时,我们可以读到一些包含月亮意象的小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老舍的《月牙儿》和张爱玲的《金锁记》等,或者一些包含鸟意象的诗歌,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戴望舒的《乐园鸟》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可以指导同学们比较分析这些月亮意象或鸟意象在不同文本中的象征意蕴;在分析新时期的小说叙事时,我们可以让同学比较阅读方方的《风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第七天》等,让学生尝试“新时期小说中的亡灵叙事”这样的论题。
其次,作业设计应富于创新性。一篇学术论文是优秀的学术成果,还是低劣的学术垃圾,关键要看它能否给人们以新的启示。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在小论文的训练中,应指引学生追求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拒绝制造学术垃圾。将平时的作业训练当作科学研究来做,不重复前人的学术成果,以创新作为学术训练的评价标准,长此以往,必然让学生形成创新品格和科研意识。教师必须在选题上下足功夫,要有科学研究的敏锐眼光,想他人之不敢想,不走平常路。例如,很多学者关注到莫言小说的欲望化叙事,但少有人注意到其小说中的排泄,我们可以选取“莫言小说的排泄叙事”为题。在选题方面,我主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为避免同学之间的重复,可以列出与本学期学习内容相关的十余个或者更多的论题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作具体选择,当然也允许学生以课堂上获得的研究启示或在自己平时阅读中的发现所得作为选题,但这必须得到教师的认可。新颖的选题使想偷懒的同学发现根本找不到可以抄袭的材料,这样,抄袭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了。要想顺利地通过本课程的考核,只得自己构思,融入个人的心得体会、思维观念,做出虽然稚嫩但创新意味浓厚的论文。 再次,作业设计应循序渐进。科学研究并非一日之功,必须有长时期的积累,学术训练更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可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水平,因材施教,合理地设计作业,由易至难,可先从读后感开始,到文本细读,再到理性批评,由感性鉴赏逐步过渡到理性论证。笔者所任职的南通大学文学院长期推行“五四三”工程,其中“四”指的是“四种训练”,“即要求本科生一年级写一篇让导师满意的研究综述;二年级写一篇让导师满意的研究述评;三年级写一篇让导师满意的学年论文;四年级写一篇让答辩组满意的毕业论文。”从“研究综述”到“研究述评”,从“学年论文”到“毕业论文”,显然,“四种训练”即是一种典型的循序渐进式的训练方法。有了平日里的学术经验,学生做毕业论文就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了,教师指导起来就轻松多了。接收“四种训练”的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很多同学因此考取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研究生。实践证明,我院实施的“四种训练”项目是成功的,值得在广大高校推广。
优秀的作业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业完成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学生研究体验的获得。教师应始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积极给他们以指引,将他们领进一个未知的世界,让他们自由驰骋。论文完成后,教师还应当及时讲评,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肯定,对于不尽如人意的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研究成绩的关注。另外,还可以推荐部分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一些小报刊上发表,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意识,是培养和拓展大学生研究意识行之有效的办法。从课前文本阅读的指引,到课中研究意识的直接渗透,再到课后作业训练时研究意识潜移默化的接受,文本阅读是基础,课堂教学是主体,作业训练是实践,三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唯其如此,大学生的研究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高校的人才质量工程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