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颜歌经典作品的分析
颜歌虽然从2002年开始创作,但作品数量相对可观,更有《我们家》、《声音乐团》、《五月女王》、《异兽志》等经典长篇小说。颜歌对社会以及文学的探索和理解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无论是中短篇还是长篇,无论是奇思妙想的奇幻故事还是都市生活的展现,对她的小说研究从外在的遣词用句到内在的写作旗帜都可以作为文学研究的挖掘对象,对其小说特点的论证有利于丰富当代作家长廊的人物类型,开拓小说的多样化写作,也有利于小说特色化写作的探索。 (1)短篇小说个案研究
颜歌的短篇小说创作颇丰,更是出版了《平乐镇伤心故事集》、《良辰》、《十七月葬》等中短篇小说集,对于短篇小说的研究意义很大,但是对于颜歌的短篇小说研究并不多,至今的研究只有对《平乐镇伤心故事集》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一篇。《平乐镇伤心故事集》是201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在这部小说集中通过普通话与方言夹杂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融合日常与奇幻的川西小镇的市民生活场景。就是钟娜的《颜歌造字:平乐镇伤心故事集》。该篇从颜歌的语言使用出发,分析颜歌方言使用的特色和方言的使用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川味。
(2)长篇小说的个案解读
颜歌至今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我们家》、《声音乐团》、《五月女王》、《关河》、《异兽志》五篇,对其长篇的单篇研究文章月约有10篇,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对《声音乐团》的研究只有两篇,一篇是李畅的《一部恢宏的文艺交响乐——颜歌声音乐团简论》,从叙事结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出发,体现出颜歌既长于叙事有长于场景描写的语言特点,结合奇幻因素和地域描写,分析颜歌的创作特点。一篇是宋骐远的《声音乐团的叙述特色》,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分析颜歌《声音乐团》的叙述特色,并分析了带有先锋性特色的颜歌小说在叙事方面的缺点。
对《异兽志》的单篇研究只有一篇,是朱婧的《颜歌异兽志与新怪异小说》,此篇以写作特色出发,分析其对新志怪小说的承袭和创新,解读颜歌的创作风格。
对《五月女王》的单篇研究目前还未出现。对《我们家》的单篇研究相对较多,分别是崔剑剑的《我们家:80后文学的第四个方向》,从方言写作和喜剧手法出发分析颜歌的创作手法;刘祺杭《我们家复调叙述视角的建构》,从叙事学出发分析颜歌写作技巧的成熟;廖海杰《川味的轻逸与密集的私情——读颜歌我们家》和伍月《论颜歌我们家中的“川味”》则都是从地域性出发,分析生长环境对颜歌创作的影响以及颜歌创作中的地域特色。
三.颜歌小说整体纳入与比较研究
颜歌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在四川的作家,从她出生的年代和地域来看,其作品就不可避免的会被研究者所关注。“80”后作家生长的年代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网络大肆流行的时代,他们的写作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消费时代的烙印。
(1)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研究
在颜歌的小说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四川这个地域空间的存在,颜歌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就像苏州之于范小青、东北高密之于莫言、北京之于张恨水、湘西之于沈从文。颜歌则拥有永安平乐镇,范小青曾说:“即使没有福克纳以及其他什么名人名言,我也会继续傻乎乎地站在我的这块比邮票更狭窄的地方折腾下去,写它的过去,更写它的现在,为它痛苦,为他快活,因为我生活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更因为我笔耕的这个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大有写头的时代。”颜歌则是以四川为原型,写它的过去、现在甚至奇思妙想的故事。颜歌说:“平乐镇就是我的理想国、乌托邦。平乐镇的一切,写起来的时候都让我饱含着泪水。”③
四川,曾在不同作家笔下被无数次的书写过,如李劼人、沙汀、艾芜等,颜歌凭借其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的成功运用,也成功激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王晴飞在《颜歌的腔调与乡愁》里认为:“小说的叙述语言主要是四川方言,评论者多注意到方言的生动和地方风味,而实际上方言在这部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寄托乡愁。”④从《良辰》开始到《我们家》,颜歌的作品无论是长篇短篇,叙事风格虽然多变,但方言的几乎在每部作品里都有运用。受四川文化的影响,颜歌的多数作品都是以四川为背景,所以也被学术界纳入四川作家群来研究。但相关论文只有2篇,有游翠萍和向荣的《现代性话语影响下的四川乡土叙事与女性形象》,对四川作家的四川乡土叙事进行分期分析,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分析比较他们在文本主题、叙述方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还有何胜莉的《大众写作vs严肃写作——四川80后作家文学态势刍议》,中对80后的四川作家进行了比较分析,将他们划分为大众写作和严肃写作两个阵营,分析他们在市场上不同的写作方向。
(2)80后背景下的比较分析
今天的“80”后写作者,面对的是这样一种事实:“他们年轻,具有充沛的热情与精力,庞杂多元的想象力,后劲凶猛的创造力,他们的书本正一本一本的出版,挤满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柜。”⑤花样百出的写作姿态和宣传手段,使得他们不容争议的占据着中国文坛的眼球中心,甚至引领着文化消费市场的方向。除此之外,由于新媒体、新时代、新文类的蓬勃发展,“80”后作家崛起,从2003年起,80后的作品开始占据文学消费市场的10%,在这个青少年文学断层的社会成为绝大多数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80后文学作为一种整体现象开始为世人所关注,成为文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早期的“80”后文学以青春文学的态势存在,备受争议,游离在主流评论圈以外。但随着80后文学群体创作的逐渐成熟,逐渐划分为两个阵营。一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以商业写作为主,以互联网或图书市场为主要渠道,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大众写作。如郭敬明、韩寒、明晓溪、落落等。二是面对文学传统,以严肃写作为主,以传统文学刊物作为阵地,渐渐融入主流文坛的严肃写作。如张悦然、颜歌、小饭、孙频等。颜歌作为在消费时代的洪流中逆流而上的纯文学作家,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常常被放在“80后”作家这一群体中进行比较研究。
颜歌作为一名新生代作家,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被放在80年代出生作家的群体中和消费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对颜歌该情况下硕博论文研究有4篇。有葛思思的《80后文学的青春散场——以颜歌的小说创作为中心》,分析了80后作家在主题、叙事策略和语言上的共同点以及不同之处,比较和分析80后作家创作的特点。祁春风的《自我认同视野下的“80”后青春叙事》认为:“颜歌代表了80后文化认同的另一种情况,他们在经历了大城市、甚至国外的生活后,与后现代文化逆向而行,回归民间文化、地方文化,讲述起自己在故乡小镇的成长经验,表现小镇生活和文化”。⑥与快速发展推进的迎合消费文化的作品截然不同。 还有王江梅的《80后小说中的乡土书写》从80后作家建构的文学空间出发,对80后作家在作品中建构的文学空间进行梳理,探究80后作家对传统的回归;乔宏智《80后长篇小说研究》,对多样化的80后长篇小说叙事主题进行分析,划分出成长主题、历史主题、生存现实困境主题等,解读其中多样化的写作风格。
四.研究中的缺憾
纵观颜歌小说研究的相关资料,成果不是特别丰富,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颜歌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很多,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但并无对其人物形象的单独研究。其次,学术界对颜歌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篇小说如《我们家》和《五月女王》等,呈现扎堆研究,对于短篇小说的研究很少有人关注,即使有研究短篇小说的文章,也呈现集体性研究,将短篇小说作为研究其风格变化的论证,而且对于颜歌的研究多从地域、乡土的角度分析,忽略了其前期创作的魔幻现实主义,缺少新颖性。最后,对颜歌的硕士论文研究现状是都将其放在80后作家群体中进行比较研究。这些在颜歌作品研究中隐藏的小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研究者们一步步解决。
颜歌是处在成长期和发展期的作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其小说的创作会有更加广阔的背景,会为我们呈现出更具美丽和价值的文学作品,也相信未来对于颜歌的作家作品研究会越来越丰富。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