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1],只有对文本有了个性化的感悟,才会发生赏析、阐释、评论作品的冲动,因此,文本阅读是获得研究意识不可或缺的前提。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多数大学生而言,一款刺激的网络游戏肯定会比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更具有诱惑力,他们盯着手机屏的时间也要远远超过他们捧着世界名着的时间。“少上点网,多读点书”,成为对当前大学生最常见的忠告。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重要的职责。在笔者看来,指导学生阅读应注意趣味性、经典性和同步性等几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离不开兴趣,阅读更离不开兴趣。要想让学生顺利地进入现代文学领域,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让大学生感到阅读不是一种压力和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它能给予我们精神的寄托、情感的慰藉、性情的陶冶。一旦在阅读中发现无限的乐趣,自觉阅读的习惯很快就会养成。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并要求同学在课堂上复述作品内容或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迫使学生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取上我们可以先安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如钱锺书的《围城》、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让学生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轻松地获得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应鼓励学生广泛涉猎,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并进行深入阅读,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或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强调多读书的同时,还应该强调读好书。名着是各个时代的经典之作,阅读名着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快餐式的或碎片化的阅渐成趋势,爱读名着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了,即便是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这种情形着实令人担忧。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不计其数的经典名着,从《哈姆莱特》《战争与和平》等外国名着,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着,都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都像是蕴藏丰富的矿山,值得当代学生去挖掘。名着一般篇幅都较长,内容与现代生活远亦有距离,难以激发同学的阅读兴趣。有必要指引大学生戒骄戒躁,沉潜入世界名着之中,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体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一些畅销的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但经常流连其间,过多地贪恋“零食”,必然会败坏胃口,要让学生认清一流作家作品的“正餐”位置,指导他们多读鲁迅、沈从文、莫言、贾平凹等。
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还应与课程教学同步。以何种次序来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所当然可以成为阅读的导向。但是,通常一个人的兴趣多变,全凭兴趣来阅读就过于随意,是不可能系统地掌握一门学科知识的。实践证明,指引学生按照教学进度来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形成整体了解。为此,在讲授一个时段的文学史之前,教师可以列出重点阅读作品目录,并适当拟出几个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或者请同学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比如,在讲述新时期先锋文学时,可以让同学重点阅读马原、苏童、孙甘露等的作品,拟的问题可以是宏观方面的,如先锋文学叙事有何特征,它与传统小说叙事有何不同,也可以是具体的某个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马原的“叙述圈套”的等。对即将讲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带着如许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教师的分析讲解,势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知识的识记就更加牢固。
阅读是掌握现代文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更是获得这一学科研究意识的前提。没有自身的阅读感受,教师的讲述只能使学生云里雾里,也就更不可能进入研究层面了。因此,必须强调对文学原典的阅读,使同学们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以及研究的能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