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问题

李白的生卒年研究者们历来是根据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李阳冰《草堂集序》
、李华《李君墓志》等材料推知的,即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卒于代宗宝应元年,享年
62岁。
新时期以来,随着对李白研究的深入,其生卒年问题亦出现了种种新说。最先否认
李白卒于宝应元年的是李从军的《李白卒年辨》(《吉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文
章提出卒于唐代宗广德二年之说。
康怀远《李白生于神龙元年新证》(《江汉论坛》1985年第4 期)认为李白的卒年
为大历元年,生年应为神龙元年。
阎琦《李白卒年刍议》(《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3 期)一文认为李白卒年应是
广德元年,享年63岁。
杨栩生《李白卒于宝应元年解说》(《李白学刊》第2辑)、 吴宗铭《对李白卒于
宝应元年质疑的质疑》(《李白研究》1990年第1 期)依然持传统说法,认为李白卒于
宝应元年,享年62岁。
对李白卒年的研究和对出生地及家世的研究情况一样,都是建立在基本材料的基础
上。王辉斌《李白卒年新说辨析》(《漳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针对近年来国内研
究者就李白卒年提出的广德元年、 广德二年、大历元年、大历二年四种新说从五个方面
进行了考辨,可以说是对近年来这一方面研究的一个总结。作者认为,新说所依据的材
料都无法证明其中任何一种之成立,在未发现新材料的情况下还是以卒于宝应元年为是

为您推荐

入长安的时次问题

一千多年来,人们一般认为李白仅在天宝初年到过长安一次。王琦《李太白年谱》 以及詹瑛《李白诗文系年》都认为李白在关中写的诗篇是天宝初年的作品。 稗山在1962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辨..

交游问题

李白集中所涉及的交游对象,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四百人之多,弄清楚这些交游者的 生平以及李白与他们的交往关系,无疑有助于李白作品系年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因 此新时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将李白的交游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

家世问题

第一种说法为李白是李暠之后。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微》(《四川师院学 报》1979年第4期)、 耿元瑞《李白家世问题郭说辨疑》(《江汉论坛》1984年第5期) 两篇文章持这一说法。 王步高《李白是达摩的子孙吗》(《衡阳师专..

出生地问题

三两例甚至还采用了类似于民间歌谣中顶针的修辞手法。在白居易的散文中,经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元稹的创作中。《诲侄书》虽是主要以散体写成,但其中穿插了许多骈句,如“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不能减亲戚之饥寒..

第二点而言,从红学研

究的最新发展动态来看,情况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回归文本研究呼声的高涨,红学研 究的重心正在逐步由外部的文献研究转向内部的文本研究,而且已初步显示出文献、文 本、文化研究三者从分到合的演化轨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文..

九十年代,红学界通过反思五十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坎坷之路

,才逐步开始重视文本研究。然而“文化热”的勃然而兴,又将正处于转折时期的红学 研究的重心引向文化研究一端。首先是红学圈内的学者力图借助文化学的新理论、新方 法,以拓展红学研究的新路径、新境界;同时也有许多红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