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而言,从红学研

究的最新发展动态来看,情况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回归文本研究呼声的高涨,红学研
究的重心正在逐步由外部的文献研究转向内部的文本研究,而且已初步显示出文献、文
本、文化研究三者从分到合的演化轨迹。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文献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大
的成就,可以为文本与文化研究提供借鉴,而文献研究本身由于材料的局限,再要深入
一步相当困难,因为原始材料的发现毕竟是有限度的。二是就研究者而言,青年学者往
往缺少老一辈训练有素的考证功力,但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正是他们
的长处与兴趣所在。学术主体的新陈代谢,意味着红学研究世纪转型的势在必然。


《红楼梦》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与创新,目的在于通过回归文本研究寻求
与文献、文化研究三者的有机融合,真正消除曹学与红学的分野,打破外学与内学的樊
篱,从而拓展红学研究的新路径,建构红学研究的新格局。就融通与创新的关系而言,
创新是融通的目标,也是宗旨;而融通则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途径。具体地说,《红楼
梦》文献、文本、文化研究三者之间的融通方法,就是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
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指归。
在21世纪的红学研究中,文本研究将占据其中最重要的地位——轴心地位。所谓红
学,原本即是以《红楼梦》这部着作命名的,虽然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但反过来
也是《红楼梦》创造了曹雪芹,曹雪芹的名字因《红楼梦》的流传而流传,因《红楼梦
》的显世而显世。而作为读者,他对于《红楼梦》的认知、体悟也首先来自于《红楼梦
》这部作品本身,因而居于红学研究轴心地位的应是文本研究。离开文本,就成为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然而在红学研究的发展史上,恰恰是《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受到
忽视,受到冷落,人们总是过于注重《红楼梦》的外部研究,过于注重其历史内涵以及
由此引申而来的政治内涵,似乎忘记了《红楼梦》原是小说,原是文学这样一个不言自
明的事实。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红学界屡屡发出的回归文本研究的呼声确有相当的针
对性。
但是,《红楼梦》又是一部非同一般的非常奇特的小说。一方面,作者在创作《红
楼梦》中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谜,比如曹雪芹的生平身世究竟如何?他究竟为何又如何
创作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出于谁之手?哪个版本最接近于他的原作?这些问题
本身即具有令人遐思、引人探胜的无穷魅力,不管它最终有否答案;同时这些问题也直
接关系到对《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理解,关系到《红楼梦》文本研究的深度。举一个例
子,《红楼梦》老是出现“金陵”,表明作者有一个难以释怀的“金陵情结”,由于文
献研究对于作者童年时期金陵生活的初步勾勒,便使我们有可能对作者难以释怀的“金
陵情结”有更深的体悟,实质上,那是延绵不绝于曹雪芹一生的童年情结,家族情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文献研究都是文本研究以及文化研究的重要
基础。尽管长期以来文本研究很不理想,但在已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中,文献研究作为
知人论世之资也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经典之作,比之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
小说都更具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文化底蕴
与智慧的一部长篇小说,甚至称之为“文化小说”也当之无愧。因此,在从文献研究回
归于文本研究的同时,还必须超越文本研究而指向文化研究。诚然,人们至今对文化的
内涵与外延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看法,而对于文化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方法也会有种种不
同的选择,但文化研究在探索文学作品的潜层意义方面已充分显示出了文献与文本研究
所难以臻达的独特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更高的视点,更广的维度,更深的层次对文
学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由于《红楼梦》首先回溯神话文化之本原,同时又广泛吸纳了
宗教文化而最终逼近文化哲学,因此,对《红楼梦》的深层文化底蕴的探索应着重围绕
神话学研究、宗教学研究与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依次展开。笔者曾在《探寻文学世界的形
上意义》一文中指出:“文学世界深层的形上意义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文学作品有否这
种深层的形上意义,这种深层形上意义的深刻程度及其表现的完善程度,是最终衡量文
学作品有否永恒价值与魅力的关键。概而言之,推动作家不断从形而下向形而上拓进和
升华的最重要的两种力量是宗教精神与哲学精神,两者同时成为支撑文学世界的两大精
神支柱,就如一个等边三角形底下左右的两角,失去任何一角都会导致整个三角形的倾
塌。”(注:见《文本与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就《红楼梦》
而言,宗教学与哲学研究都是为了探索其文化精神的深邃性,而一同追溯至神话学研究
,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其文化精神的本原性,最终与宗教与哲学研究殊途同归。
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从分到合,以及三者从自发的融合到自觉的融通,实际上
意味着对原有红学研究传统的一次新的学术重建。文献研究的视角,是从作品之外看作
品,文本研究的视角是从作品内部看作品,文化研究的视角又回到作品之外看作品,这
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依次展开、相互融通、不断超越的过程。从文本之外回到文本之内
,是回归文本的第一次否定,是对长期以来文本研究一直受到忽视、受到冷落,未能从
边缘进入学术中心的反拨和矫正,这当然十分必要;但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仅仅站在作品之内看作品之局限,也正如仅仅站在作品之外看作品一样
,只有作品之内与作品之外视点的不断转换与比较,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精髓。有鉴于
此,在从文本之外回归于文本之内的第一次否定之后,还须继续走向从文本之内超越于
文本之外的第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第二次否定中的文本之外——文化研究,实质
上是在文献、文本研究基础之上的综合与超越。离开文献研究的基础和文本研究的轴心
,文化研究不仅会失去根基,而且会偏离方向。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虽然最先开启
了跨文化研究的先声,但由于缺乏文献研究的坚实基础,也缺乏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具体
分析,结果造成了诸多疏失和误解。而在今天,我们既可借鉴前人之得失,又有更加自
觉完善的理论思维,可以在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指归
的学术重建中,寻求真正的融通,最终达到学术创新之目的。


为了主动适应和推动21世纪红学研究转型、建构21世纪红学研究新格局的需要,同
时也为了更好地把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融通与创新落到实处,笔者根据世纪之交红
学研究的发展态势,预拟出如下十大研究课题,以求教于红学界前辈与同仁:
1.《红楼梦》文献整理与研究。历经二百多年的积累,《红楼梦》文献像滚雪球一
样越滚越大,但在文献整理与研究上,包括《红楼梦》文献与红学文献两个方面都远远
没有跟上,比如至今竟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红楼梦研究着作提要与论文索引》,这不仅
给研究者带来极大不便,而且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学术研究必须像接力赛那样
一个一个接着跑而不能从零开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基础工作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网络
系统的建设至为重要。
2.红学史研究。红学史研究的开创性之作是郭豫适先生的《红楼研究小史稿》,尔
后又有一些论着陆续发表。在当今的世纪之交,应该有一部拥有新视角、新见解、新体
例的集大成的《红学通史》问世,它能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总结过去,反思现在,导
引未来结合起来,为21世纪红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辅平道路。
3.《红楼梦》渊源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小说、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集成之作
,必须从中国小说、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展开渊源研究,我们才能更加切实地把握
其精神内核与本原。
4.《红楼梦》影响研究。从历时性的维度来看,《红楼梦》就如一个中继站,一方
面它最大限度地吸纳了其前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广泛、深刻地影响于其
后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通过对后于《红楼梦》的小说、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展
开影响研究,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红楼梦》。
5.《红楼梦》比较研究。将《红楼梦》置身于世界文学之林,参与与世界文学的对
话,可以进一步揭示其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学与文化之价值。应在历史、实践与理论三个
方面同时展开研究,然后形成“比较红学”的系列成果。
6.《红楼梦》综合研究。《红楼梦》虽是小说,但又广泛包容了神话、历史、哲学
、宗教、伦理、医学、建筑、园林、民俗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誉之为“百科全书”
,确是当之无愧。因而在红学研究上,也应相应地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对
其进行综合研究。
7.《红楼梦》艺术研究。在过去的红学研究中,我们不仅在总体上忽略了小说自身
的研究,而且在局部上也过多地关注人物的道德评价。走向21世纪的红学,应对《红楼
梦》的艺术创作过程、经验与原理进行系统总结。今天的薄弱固然不足,但也意味着明
天更多的发展空间。红学界应集中力量对此进行重点研究,相信会有新的突破。
8.《红楼梦》意义研究。真正伟大的作家无不关注人类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无不充
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上追问与思考,因而伟大作家之作品也都无不具有寓言性、预言性
与超越性,它永远是问号和感叹号,而没有句号。对于《红楼梦》内在意义的阐释也是
如此。在未来世纪,《红楼梦》的意义研究应更加关注其人类学内涵,并相应地更新与
完善阐释的视角、理论与方法。
9.《红楼梦》与当代创作研究。从明代“四大奇书”到清中叶问世的《红楼梦》,
中国长篇小说从成熟走向高峰,但在《红楼梦》之后,却一直向下坡滑,直至现当代,
虽屡有仿作出现,但少有真正得其精髓的扛鼎之作问世。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
我们是否有必要并如何从《红楼梦》中吸取精神养料呢?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
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红楼梦》之于后代尤其是当代小说创作也应发挥
同样的作用。这就要求红学界不仅关注过去,而且要关注现实,不仅满足于对《红楼梦
》的阐释,而且要进一步把《红楼梦》的精神养料转化为当代小说创作的精神血液,为
当代小说创作的伟大复兴作出独特的贡献。对于大多数红楼学人来说,这确是一个富有
挑战性而又非常有意义的崭新课题。
10.《红楼梦》现象研究。从《红楼梦》的问世、传播到接受, 它已在近二百年的
中国历史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红楼梦》现象,这一现象已远远超越了文学
本身,也超越了文人圈子,而广泛渗透到日常生活,渗透到人民大众。对此,红学界也
同样应予更多的关注。
21世纪红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直接取决于以上十大课题研究的进展。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梅新林 [2001-7-16 7:21:29]


为您推荐

九十年代,红学界通过反思五十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坎坷之路

,才逐步开始重视文本研究。然而“文化热”的勃然而兴,又将正处于转折时期的红学 研究的重心引向文化研究一端。首先是红学圈内的学者力图借助文化学的新理论、新方 法,以拓展红学研究的新路径、新境界;同时也有许多红学圈..

九十年代词学界的关注落在下列几项:一,为婉约派正名,为南

宋婉约派大家正名。二,“别是一家”的本色理论受到体制内集体无意识的推重。三, 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与评价体系形成。四,清词研究开始兴旺,成绩令人注目。五,三流 、四流词人进入研究领域。六,研究家普遍乐于承担普及赏析、辞..

六十年代的词学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两次较大规模的学术论争:一次是关于李

煜词的评价,一次是关于李清照词及《词论》的评价。当然关于岳飞《满江红》词真伪 的论争也已开始,但这基本是一个历史考证问题,与李清照改嫁问题一样,属史实的论 证与认定,不在本文关注的视界之内,尽管这两个问题均隐含着深..

六十年代:曲折演进的新格局

黄九词的认识

心理和攀比情绪?)他们的进退出处的哲学层面上的言论与实际发生时表现出的思想境 界,人格气质,政治品性是否一致?又如何诠释?总之,努力从他们的诗里、词里读出 貌似分裂,实质往往统一的文化心理与灵魂渴求。既还原历史重塑文艺..

“以意为主”与宋代诗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

由魏晋迄唐的诗学本体论可以说是以“吟咏情性”之说为基本倾向的。当然,这期间又包含着对“情性”理解的种种细微差别。但论者均以人们的自在心态作为“情性”的主要内涵则是毫无疑问的。宋代诗学在“以意为主”的旗..

发挥古代文学育人功能,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作为古代文学的教师,应当注意把控好古代文学的日常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专业知识与时代内涵结合   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