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发掘:把根留住

20世纪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
受到了猛烈冲击,许多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有鉴于此,中国
的文化精英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尽力抢救、发掘、整理和保存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
学财产。
据有关资料,1903年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
物》,是中国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此后,王国维、梁启超、夏曾佑、鲁迅、周作人、
章太炎等,相继把“神话”概念作为启蒙新工具,引入到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注: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载《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
出版社,1994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神话作为民族文化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受到了人
们的普遍关注与认真挖掘。特别是以北京大学为发源地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运动,对于
搜集、整理和研究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学资料,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中国神话资料的发掘,首先是从整理中国丰富的古文献资料开始的。1905年,夏
曾佑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指出:“中国自黄帝以上,包xī@①女娲神农诸帝,其
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也。”(注:转引自上书第27页。
)20年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1920-1924)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以及《中国小
说的历史的变迁》(1924)中的“从神话到神仙传”,比较集中地谈到了中国神话。茅盾
是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奠基人,他1928年写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对中国神话资料进行
了系统的清理,认为中国古代的神话材料由北中南三部分组成,“或者此北中南三部分
的神话本来都是很美丽伟大,各自成为独立的系统,但不幸均以各种原因而歇灭,至今
三者都存了断片”。(注: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从20年代到抗战爆发以前,一批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中国神话的整理工作,如陈
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黄芝岗《中国的水神》、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
等等,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这个时期,以顾颉刚、杨宽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对
中国典籍神话的主要内容和神话人物,进行了扎实细致的考证与辨析,提出了中国上古
神话资料是层累而成的着名论断,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抗战爆发后,中国的神话资料发掘工作的方向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折:从文献研究转
向了田野作业。当时,由于日寇的侵略,许多着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先后迁移到西南地
区,使一大批学者有机会接触到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通过田野作业,学者们发
现和记录、保存了一些处在前文字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的神话。这些神话资料的发现,
使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大大扩展,研究水平也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像芮逸夫《苗
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他与凌纯声合作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凌纯声
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以及民族学家吴泽霖、陈
国钧、陶云逵、马学良等对少数民族的调查报告,都包含了许多极珍贵的神话资料。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由于少数民族工作(特别是民族鉴别)的需要,全国各少
数民族地区都开展了社会与文化普查,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口传神话。这时期无论是
实施田野作业的地区,还是参加调查的人数,或者是所收集到的神话资料的数量,都远
非三四十年代可比。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如云南、贵州等省,印出的民间文学集
多达几十甚至上百种,其中有不少是神话。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
活动又有一次高潮,这就是编辑全国各地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该活动被列入国家
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文化部门领导和民间文艺学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国各地
进行拉网式地普查、采录、整理,并出版了上千本各地民间故事集成的资料本。据1990
年的统计,已经采录出版的民间故事达183万篇。(注:钟敬文:《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民
间文艺事业的新阶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务报告》,载《民间文
学论坛》1992年第1期第40页。)其中,又有大量口传神话被发现和记录了下来。
近40年来,中国学者对古籍中神话资料的钩沉与整理,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其中成
绩最为卓着的是袁珂先生,他数十年如一日,从事中国神话资料的校勘、整理、编辑工
作,出版了大量有关着作,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等,不少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种外语在国
外出版。
本世纪来,中国考古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以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
的宝库,如河南发现的蚌塑中国第一龙,东北发现的红山文化女神庙,湖南出土的汉代
飞衣帛画,云南广西等地的岩画等等,都在中国神话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纵观20世纪中国神话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对神
话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也没有哪个时代有如此众多的学者参与神话资料的发掘与整
理工作,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神话热”呢?这恐怕与中国20世纪
的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在这个世纪,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向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转变,中华民族面临历史的挑战,更需要以神话这个“根”来凝聚整个民族的
精神。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话,不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
德灾难。”(注:容格:《集体无意识和原型》,马士沂译,载《文艺理论译丛》第1辑
。)20世纪中国神话资料搜集整理的巨大成就,代表了国民的心声:留住我们的根!

为您推荐

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成绩蜚然。研究资料(包括作家的文集、选集、年谱、传

记、作品编年等)的整理工作进行的如何,是一个学科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近代 文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在资料收集、筛选、汇编方面要作的工作相当艰巨,许多 研究者在资料整理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除前面提到的七卷..

李商隐本集及研究资料①

  李商隐于新、旧《唐书》中均有传。《宋史·艺文志》记载其著作多种,但原书均佚,今所见诗文集为后世搜集整理所得。其诗集初由宋人编集,后历有增补。为其诗作注,亦自宋人始,然宋注已佚。明、清两代新注不辍,尤以清人成绩..

韩愈本集和研究资料①

  韩愈的集子,为其弟子李汉所编,外集为宋人所辑。现存韩集古本,以南宋庆元魏怀忠所编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传的宋人旧注,今有影印本。南宋末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

王维本集和研究资料①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暂存资料①

1.蜀中九日 唐·王勃 名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2.早梅 明·道源 名句: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3.山园小梅 宋·林逋 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咏菊 唐·白居易 名句: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

花儿基本资料①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编号:Ⅱ-20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宁夏回族..

格萨尔基本资料①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文学编号:Ⅰ-27地区:中央,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