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意象性

  汉字不同于一般的表音文字,它是表意文字。一般而言,表音文字割裂了一个字(词)的形、音、义三者,而突出字的声音来表达意义。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却是一个形、音、义相统一的整体,无论单个的汉字还是由几个汉字复合而成的词,都是一个形音义相统一的整体,它们都可以直接唤起人们心意(头脑)中相应的表象,并通过表象与情感的反复相互作用而形成意象。因此,尽管所有语言的字(词)都具有意象性,但是,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比其他所有表音文字都具有更加强烈的意象性。从汉字的造字过程和构成艺术来看,汉字的意象性就必然比一切表音文字强烈得多。汉字的造字过程,从总体上来看,就是一个比类象形的过程,构成汉字的基础就是象形,并且所谓“六书”的一整套构成艺术法则就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就必然使得汉字具有了比较强烈的意象性。所谓“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主要构成艺术和法则。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这样写道:“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中国当代着名文字学家杨树达引述明代学者杨慎和清代学者戴震的观点,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为经,是字之体,转注、假借二书为纬,是字之用。他还认为,“象形、指事二书谓之文。”“会意、形声二书谓之字。”并且认为,六书就发生之次序为言,应该以象形为第一。[2]杨树达先生的论断,并非不易之论,但是,他所说的六书造字的次序应该是不刊之论。所以,象形造字法或者象形字是中国汉字的最早和最基础的造字法和表意文字,而且汉字最主要的造字法或者构成艺术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而这四书都是具有极直接的、极强的意象性,它们可以直接使汉字在文字使用者的意念之中唤起丰富、鲜明、生动的意象(饱含情感的表象)。

  所谓意象性,就是文字符号唤起人的意象的性质和功能。这是任何一种文字都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因为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不仅可以代替事物的概念,而且可以在人的意识中唤起既有一定概括性又具有感性具象性的表象。人的表象和情感反复相互作用就能够形成意象,而意象则是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个性的意中之象或者内心形象。意象的概括性和具象性都来源于表象的概括性和具象性的二重性,不过,由于意象是经过了情感作用的表象,所以,意象的概括性和具象性比起一般的表象要在程度上更高一些。根据意象所附着的文体而言,意象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叙事文学的典型,一种是抒情文学的意境;从意象的存在方式来看,意象可以分为时间性意象、空间性意象以及时空综合意象;从意象的感受方式上来看,意象可以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触觉意象、联觉意象;从意象的审美形态来看,意象可以分为优美意象、崇高意象、幽默意象、滑稽意象、喜剧意象、悲剧意象。

  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汉字所唤起的意象就应该是审美意象。所谓审美意象就是在审美活动之中形成的内心形象,即意中之象,它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充盈着自由的情感和意志。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它是由审美主体的感知、表象、联想、想象、思维、理解、情感、意志等等审美心理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敏锐的感知力是审美意象形成的基础,丰富的审美表象积累是创造审美意象的材料,联想力是审美意象生成获得活跃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是审美意象获得独创性的心理能力,情感参与使审美意象获得巨大的内在情感动力,移情活动使审美意象充满生命情趣,审美思维、理解、意志和心理距离为审美意象的形成注入理性色彩,是审美意象走向完善的心理保障。[3]127审美意象在文学家的创造过程中最终将以一定的媒介和符号(文字)表现出来,从而生成出艺术形象;审美意象在接受者的欣赏活动中则是通过艺术作品(文本)的媒介和符号(文字)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世界在接受者的审美意识之中生成的,并且引导他们回到现实世界之中。一般来说,在叙事性艺术作品之中,审美意象显现为“典型”;在抒情性艺术作品之中,审美意象显现为“意境”;前者主要是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以人物为中心组成“以一当十”的审美世界;后者主要是情与景高度统一的“象外之象”,它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组成“境生象外”的审美世界。但是,不论是“典型”还是“意境”,都是审美的创造,那么,审美意象就必定是一种美的意象,按照我们的理解,审美意象也就是显现实践自由的意象的肯定价值。文学,作为汉字话语实践的审美创造,它的审美意象就应该是显现汉字话语实践的自由的肯定价值。[4]

  要使古老汉字活起来,主要就是要想方设法激活汉字的意象性,充分发挥汉字的生命力,使其最有效地发挥色彩表达功能。汉字的数字化也就是以计算机的数码技术充分调动起汉字的意象性,以便充分发挥汉字的色彩表达效果。

为您推荐

汉字的产生

  在我国历史上,“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甚广。《荀子?解蔽》等书皆有仓颉造字之说。到了汉代,此说流传更广。《淮南子?本经训》更加神乎其神地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说从前仓颉造字时,曾出现了天上落..

对小学生汉字笔顺书写教学的建议

  针对小学生笔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笔顺书写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1)就国家和学校层面而言,定期开展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汉字笔顺培训,督促低年级..

有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阅读快、听说慢   这一类人通常为韩国或日本人,其母语主要是由汉语演变而成的,两者的读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汉字与其母语具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那时对汉字不了解,但通过观察汉字..

无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滇西傣族与汉族地区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对象的比较

  1. 起步阶段。由于民族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滇西傣族和汉族地区对汉字书法教育的学习存在一定差距。如前文所述,该地区的孩子在入学前大都使用傣语交流,因此入学后学习汉字较为吃力。该地区的教师需使用双语(傣语和汉语)..

滇西傣族与内地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观念的比较

  1. 滇西傣族地区特殊的区域性,教学观念陈旧,汉字书法教育仍停留在能听会写的阶段;刻板生硬的教育方法使书法教育发展滞后;加上书法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汉字书法教育几乎少有作为。   2.内地小学素质教育起步早[..

对滇西傣族小学生汉字书法教育的展望

  各具特色的民族区域文化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也令民族区域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在该地区进行汉字书法教育时,要重视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的结合。   1. 做好滇西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