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现状的简要分析

  90世纪的中华古代文论的研究,可以分为历史的、微观的、宏观的三种研究。开始得比较早、成果比较多。影响也比较大的是“历史”研究,这方面的着作很多。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中华书局,1927),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世界书局,1934),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4),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人文书店,1934)等,是较早出现的占代文论的历史研究。1949年以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着作的数量很多,但影响较大的仍是“批评史”方面的着作,如郭绍虞改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刘大杰去世后,由王运熙、顾易生继续其工作,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有敏泽的两卷本《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蔡仲翔等主编的五卷本《中国文学理论史》,以及新近完成的由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篇幅浩繁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等。此类着作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其贡献是巨大的,学者们不但考订了文论的事实,收集了丰富的文论资料,梳理了中国文论的历史流变,也程度不同地对历代不同的文论观点进行了阐释。这种模式的研究,无疑还会有新的发展。但是,这种模式的研究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即它们作为一种“历史”呈现,对保存中华文化之一种的中华古代文论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如何使中华古文论通过转化,成为“现代形态”的文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方面,其作用就比较小。当然,与上述“历史”研究的同时,所谓的“微观”研究也很活跃,这表现在对古代单篇的文论论着、单个文论家、文论命题、文论范畴、文论流派的研究,以及对某个历史时期文论的研究上面。这类研究就数量而言也很不少,并且也都十分注意突显民族的特性。然而无论是历史的研究,还是微观的研究,在对中国古代文论整体的研究与把握,并通过这种整体的把握揭示其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规律,以融合到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中,为我们今天所利用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显得十分缺乏。

[1][2]下一页

为您推荐

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着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四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接续和深化。

1965年底,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已接近尾声,从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声势:从1954年初《学习译丛》译载尼古拉耶娃《论艺术文学的特征(作家的意见)》一文以后,截止1965年底,先后有20篇专题论文谈形象思维问题(其..

政治文化与研究范畴

在50—70年代这个时间范畴里,意识形态不仅表达了国家现代性追求的方式,同时它也是一切领域的决疑术,是知识范畴的意义体现,人们普遍相信意识形态可以处理所有的公共事务。就文艺学而言,它规约的范畴不仅是有限的,而且..

政治文化与研究心态

汉字性质研究的立论基础单位

  对于汉字性质研究来说,以何种文字单位作为立论基础乃是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索绪尔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4],布龙菲尔德认为汉字属于“表词文字”[5],赵元任认为汉字属于“词素文字”(亦即后文所谓“语素文字”)[6..

中国白话小说原出於佛教讲经。唐代佛教与俗讲之关系问题,前贤多有发明,如

本文则稍异其趣。窃以为佛教由讲经向俗讲的流变,非特西来佛学传播方式本身特点,亦与中土儒、道影响,尤其是三教竞争之动态大环境攸关,似有未经道出者。谨拈出“三教论衡”一题,略陈鄙见,弄斧班门,以为谈助云尔。 一..

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

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