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自觉的先锋主义晚生而又早衰,但毕竟来过了。这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先锋”术语的明确使用,二是“先锋主义”的实际运行。
“先锋”一词是在1980年代初起逐渐地登场亮相的。根据有关资料及研究 (注: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页。),诗人徐敬亚于1981年在学年论文《崛起的诗群》里自觉地用“先锋”一词去描述“朦胧诗”,认为“他们的主题基调与目前整个文坛最先锋的艺术是基本吻合的”(注: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辽宁师范学院校刊《新叶》1982年第8期,删改稿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这里的“先锋”明显地是指在文坛最前沿冲锋陷阵的开拓者。这可能是1980年代中国大陆最早出现的“先锋”话语。诗人骆一禾至迟在1984年写下以《先锋》为题的诗歌:“世界说需要燃烧/他燃烧着/象导火的绒绳/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当然不会有/凤凰的再生……//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是长空下/最后一场雪……/明日里/就有那大树长青/母亲般夏日的雨声//我们一定要安详地/对心爱的谈起爱/我们一定要从容地/向光荣者说到光荣”(注:老木编选《新诗潮诗集》(下),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未名湖丛书之一,1985年内部发行。)这里依次用“导火的绒绳”和“长空下最后一场雪”两个比喻来礼赞“先锋”,表露出对“先锋”的自我牺牲精神、原创作用和影响力的清晰认识,以及甘愿充当“先锋”的姿态。到了1980年代后期,“先锋”一词就逐渐地风行于文学界,产生了“先锋诗歌”、“先锋小说”等用法。与文学界乐于称道“先锋”不同,美术界则更喜欢用“前卫”一词翻译Avant-Garde,所以常见到“前卫美术”的习惯用法。
[1][2]下一页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