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现状

  (一)课时压缩,时间不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开的课时在整个“厚古薄今”的大环境下,课时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北京大学温儒敏先生感叹:“北大目前中国现代文学课就只剩下72课时加上当代文学52课时,共124课时,各讲一个学期,约等于过去的一半。”这一现象可能在其他院校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就拿笔者所在的凯里学院开课情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总学时为80学时,中国现代文学史48学时,在第五学期开设,中国当代文学史32学时,在第六学期开设。而在2010年以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72学时,中国当代文学史是54学时。在这样少的课时里,要想像其他综合性大学那样面面俱到的讲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显然不现实。那么我们怎么能在有限的课时里,讲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内容呢?这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里,针对“师范”院校的学生以后出去是做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一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师们还是按部就班地按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蜻蜓点水式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教学,而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和针对性的设计。

  (二)教材统编,没有针对性

  ?慕滩牡难∮每矗?很多大学选用的都是规划教材,如: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本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着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洪子诚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两本教材都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我们学校这两套教材都选用过,从2008年开始,全部选用北大出版的两本教材。从总体上来看这两本教材的学术水平确实能代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状况,都是出自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之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适合做教材。温儒敏说:“这2本教材对一般低年级大学生来说,可能深了一点,也不适合那种照本宣科的讲授,但有较多的空间可提供教师发挥,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所以出版后还是很受欢迎的,被很多大学采用。”教材对教学来讲虽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二本师范院校很多时候教材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从使用的效果来看,显然针对性不强,学生也觉得看不懂教材,更没有体现示范性,只是彰显了学术性。另外这套教材对新的作品、作家涉猎较少,使学生不能了解当代文学的全貌,只是掌握了一些盲人摸象式的知识,不能窥见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而中小学语文教材却经常涉及新的作家和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中学小学语文课文脱节

  其实大学的教学教材不是主要的问题,毕竟大学教学总体上来说是开放的、自由的,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和束缚,也没有太多的统一考试来限制大学教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毕业就业去向85%以上都是从事教学工作。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我们涉猎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在学科领域,师范教育特色的泯灭,突出地表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与中学语文教科书内容错位。大学教材的编写者很少考虑甚至完全漠视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需求,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作品在大学教材里偶尔有反映,难得一见。”“而遗憾的是,在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包括其他文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仍沿袭着作家生平思想、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三个板块'的教学模式,其着眼点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是意识。对语文的‘工具性'训练掉以轻心。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在侧重于字、词、修辞手法、艺术风格的讲授,即重视语言――文字――文章的‘工具性'教育”而这样来思考师范院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从业者较少,致使我们的教学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致使学生毕业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四)理论讲授过多,作品分析较少

  据笔者的了解很多大学在教授中国现代当文学的时候都是以文学思潮、文学史、文艺运动为主,体现文学史的地位,而忽视具体现代当文学作品的细读和讲解。当然在一些重点大学他们也在尝试另外开设一门“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来弥补其不足,而在一般的师范院校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限制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致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不会分析和欣赏具体的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研究生阶段,很多研究生毕业都还不具备解读具体现当代作品的能力。陈思和先生曾说:“当轻视文本阅读的治学态度渐渐地成了一种风气,问题就有些严重起来。我这样说,当然是有感而发――我每年主持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相同的现象:许多考生对几本流行的文学史着作准备得相当充分,对一些流行的学术话题和读物也相当熟悉,但是当你抽样地选些文学作品作为问题的话,立刻就会发现破绽,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仅相当少,而且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曾有一位考生诚实地告诉我:他的导师对他说,做学问就要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理论框架,然后把符合框架的作品往里面填。我听了当时就告诉他,如果你学习现代文学史没有成百成千地阅读作品,没有对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着融会贯通,如数家珍,那么所谓的文学史理论体系都是别人的,而与你无关,你将永远被关在这一专业的门槛之外,不会产生真正的独立见解和自己的学术观点。”作为一般院校的本科生,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作品阅读的引导,否则学生永远都会被堵在文学门槛的外面,成为文学的门外汉。   (五)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

  大学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思考,只注重自己的学术研究,很多教师只管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因为现行大学对教师的评价机制,重科研,轻教学,至于学生的反映,他们并不在乎。其实很多大学生对大学的课堂教?W不满,但为了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他们只得忍气吞声,因为一旦得罪了老师就有课能挂科。作为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难逃大学教学的怪圈,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学习效果不理想。

为您推荐

中国学世界化是中西文化交流进入更深层次的表现。对世界范围内汉学研究论着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对小学生汉字笔顺书写教学的建议

  针对小学生笔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笔顺书写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1)就国家和学校层面而言,定期开展对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汉字笔顺培训,督促低年级..

有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1.阅读快、听说慢   这一类人通常为韩国或日本人,其母语主要是由汉语演变而成的,两者的读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联系。部分汉字与其母语具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那时对汉字不了解,但通过观察汉字..

无汉字背景学生习得的特点与教学

四十年代中国文艺界对“形象思维”认识的接续和深化。

1965年底,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已接近尾声,从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声势:从1954年初《学习译丛》译载尼古拉耶娃《论艺术文学的特征(作家的意见)》一文以后,截止1965年底,先后有20篇专题论文谈形象思维问题(其..

汉字教学现状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系统,属于表意文字。“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1]但是在以往的实践中,“与其他汉语要素相比,汉字..

五笔输入法对汉字教学的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很大的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电脑教学中的五笔输入法教学。柬埔寨中学普遍开设的有电脑课程,而从初一下学期开始电脑教学中开始教授五笔输入法,而正是五笔输入法的学习从侧面大大帮助了学生的汉字学习和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