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特征2:民族协同观

一旦摇撼掉“天下之中央”旧图式而建构地球之一国新图景,就必然会波及中华民族与地球上其他民族的固有的民族关系。因为,在一个自以为位居天地中心的民族看来,自己对四周民族拥有超常的权威是天经地义的;而当它被甩出中心位置时,这种超常权威就自觉衰落了。于是,中国人不得不发现自己不过是地球上民族之林的一部分,不得不放下“天下之中央”的幻觉与自恋,承认与其他民族“协同生长”[11](第1卷,P307)。这样,中华民族与地球上其他民族之间协同生长的观念,成为现代性的固有内涵及显着标志之。

自居“天朝上国”的华夏民族,由于置身“天地之中”,向来拥有中优外劣的民族优越感:中华民族是最上等的民族,而四周民族则是次等民族。在鸦片战争以前,华夏民族处于一种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相对充足或完满状态,享受着作为世界中心民族或强盛民族的古典性荣耀。华夏对自己作为“天地之中”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深信不疑,从而自信地把自己形容为“夏”或“华夏”;同时,在这位自我看来,作为外来客人的边缘“他者”总是野蛮、弱小和低级的少数民族,即属于“夷”或“夷狄”。由于这种明显的自我与“他者”的权力差异,“华夏”自我才可以具有足够的自主和自信,可以“虚怀若谷”地向外来其他民族即“夷狄”开放。其实,也正是由于有了四周“夷狄”这面“镜象”,这位自我的位置和权威才得以确证。无论如何,在古典中国的民族关系图景中,中华民族是优等民族,而四周民族是劣等民族。于是,古典性中国形象形成了:“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主子臣服。与这种“中国”形象相近的,还有“万方之主”、“百鸟来朝”等经典形象。这种中国形象可以用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的描绘来形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而王维的“九天阎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蔬,,则令人想起这个“天朝上国”的赫赫威仪。



[1][2]下一页

为您推荐

汉字字体设计中的民族图形

  文字设计属于一种视觉展现,最后表现成视觉形象。通常情况下,通过设计突出的形象涵盖了某种抽象。如画的一颗树,虽然比较具象,但已经是概括与取舍的结果。汉字文字策划中的具象一般体现在文字之中融入了具象的想象,或是..

“民族化”及其历史

周作人在写于1919年9月1日的《中国民歌的价值》一文中借用英国文论家Frank Kidsond的说法,对“民歌”如是界说:“生于民间,并且通行民间,用以表现情绪或抒写事实的歌谣”。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周作人在这个时候已经注..

愈是民族的就愈是国际的:民族化派的典型逻辑

“愈是民族的东西,它便愈是国际的。”这是民族化派的典型逻辑。 如果说西化派强调中国文学之发展在于借鉴西方经验,那么民族化派则与其相反,他们强调“向中国古代传统或者民间文学学习”,以便中国文学能自我繁殖..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问题

现代性的特征2:民族协同观

一旦摇撼掉“天下之中央”旧图式而建构地球之一国新图景,就必然会波及中华民族与地球上其他民族的固有的民族关系。因为,在一个自以为位居天地中心的民族看来,自己对四周民族拥有超常的权威是天经地义的;而当它被甩出中心..

现代性的特征1:地球模式

一种文化总是与一定的地点相联系,总是在特定的地点上来生长。而这种文化对这一地点的自我理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种文化的状态本身。这一点并非出于简单的地理决定论,而是看到如下事实:对自身所处特定地点状况的自我理..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 现代性

我们所即将告别的20世纪文学,将会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留下什么?换言之,这个世纪的文学在浩浩中国文学史长河中将占据怎样的位置和作出怎样的贡献?这是近十多年来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学者于1985年提出“20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