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问题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什么叫文学性? 多数人同意雅各布森的说法,即文学之为文学的本性。研究文学,必须事先确认研究对象的本质,这似乎是很正常的工作程序。从故事、意象、隐喻到社会历史, 文学可能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文学性这个概念可以滤掉那些没有本质意义的外围现象。然而, 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没有这么简单。文学性的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
一种观点往往被视为本质主义的。理论家认为,文学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本质,如同千变万化的水都是H2O一样。这种本质既体现在诗之中,也体现在小说和散文之中,唐诗宋词如此,现代主义小说也是如此。理论家提炼出这种本质,文学的诸多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什么是这种固定的本质,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美,人性,无意识,这些都曾充当过本质的候选对象。现在比较多的理论家倾向于认为,这种本质集中于文学语言。这当然与20世纪以来一系列文学理论学派的观点密切相关,例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的新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如此等等。这些文学理论学派集中研究文学的形式、语言。它们甚至认为,形式、语言才是文学的内部研究,其他外部问题必须从文学研究之中剔除。
本质主义的观点显然会推导出一个形而上学的“文学”观念。各种具体的文学类型不过是这种观念的化身。拥有这种本质,一些不朽的作品就会代代相传。很大程度上,“纯文学”的概念可以视为这种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据考,汉语之中王国维首先使用“纯文学”的概念。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一文中认为,“纯文学”与相对的“杂文学”之分来自日本,这大约又是从一个英国的文学理论家那里脱胎而来的。除了纯文学, 人们还会遇到“纯诗”——一个来自法国诗人的漂亮名词。无论如何,纯文学的概念家族显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冲动:追求纯粹,崇拜纯粹。从血统、种族、物种到风俗、民情、文学,纯粹常常与价值联系在一起。人们按照“纯粹”的物质对于世界进行分类,想像,进而区分出种种不同的系统。对于纯文学的推崇很容易通向“为艺术而艺术”。人们认为,纯文学没有文学之外的目的,文学不充当任何工具而只能成为自己本身。文以载道已经丧失了这种纯粹的品质。纯文学作家以一种美学信徒的姿态守护文学,不允许文学遭受种种意识形态的污染。他们深信,埋藏在文学深部的本质拒绝一切非文学的骚扰。
另一种非本质主义的观点不同意以上的论述。理论家认为,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质埋藏在事物的深部,等待理论家的开采。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执意地寻找本质如同剥洋葱: 一层一层打开之后,最里层空无一物——并没有一个代表本质的坚固内核。企图从文学内部挖掘所谓的本质无非是受到这种幻觉的蛊惑。一个事物的特征不是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它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取决于“他者”。人们认为张三性格豪爽,乐观开朗,这个判断不是根据张三性格内部的什么本质,而是将张三与李

为您推荐

中外当代文学名着赏析的作用

  1.有利于青少年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全面的认识   在青少年阶段,其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其在心理和生理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对很多道理和观点似懂非懂,但是会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时其表达..

文学经典与读者的关系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经典。证明经典的并不是不会言语的时间,而是阅读经典的一代代的读者。王确先生曾说:读者是文学经典的立法者,也是文学经典的终审判定者。我们诚然不能否定文学经典自身的艺术性,而一味地依靠读者来..

文学经典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具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而这两点特征,反映了作家的语言掌控能力与文学素养,或者反映了作家的审美直觉与感知能力。它们可以体现在文学经典的故事叙述..

文学经典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文学经典的创新性

  从文学经典的内容与结构来看,文学经典具有创新性。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必然不会对前人进行一味地模仿,不会用千篇一律的套路,其或具有新颖的切入点,或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结构。有的作家擅长以故事和语言本身..

文学经典的情感普适性

  同时,文学经典在具备创新性这一特殊性的同时,它也具备反映读者乃至人类共通情感的普遍性。童庆炳先生认为:文学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它们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了人类共..

为人生的文学①

  为人生的文学,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后形成的一种文学主张。为茅盾、周作人、叶圣陶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所倡导。他们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和游戏文学,同时反对所谓纯艺术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和服务人生,创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