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的审美性与艺术性

  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具有审美性与艺术性。这也是其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而这两点特征,反映了作家的语言掌控能力与文学素养,或者反映了作家的审美直觉与感知能力。它们可以体现在文学经典的故事叙述与结构中,即体现上文所述的创新性;也可以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中,也就是人物、情节和语言风格之中。

  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通常会给人较强的代入感。他们或品格高尚,令人心生敬佩景仰之意,不自觉中受其精神力量的感染;或衣冠禽兽,令人心生愤恨,阅读中捶胸顿足,恨不得跳进书中将其教训一顿方可解气;或毫无生气,令人遗憾,恨不能当面解其忧愁使其振奋。总之,文学经典中的人物都通过作者极有表现力的刻画而有血有肉,仿佛确实查有此人,扣动读者的心弦。

  一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渴望走出农村、渴望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他虽然贫穷但是依然自尊自强,虽处困境依然自强不息,这一形象不知刻在了多少青年人的脑中,给尚在学校中的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给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再如巴金的《家春秋》时,很多读者喜欢激进的觉慧,也有一些读者喜欢有些懦弱的觉新。甚至在读完这三部曲之后,依然为觉新左右为难的境遇悲哀,为他身为长子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感到心疼所以,文学经典对人物的成功塑造,为文学经典的艺术性增添了浓厚的色彩。文学经典中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一部小说从头读到尾,总会有令人难忘的情节,否则也不算是成功的小说,文学经典更是如此。

  《活着》中福贵与老牛的对话提及了所有的家人,仿佛他们真的依然在田间劳动,而当真正读完整部小说的那一刻,忆及这段对话,却是触及心底的物是人非的悲哀。《平凡的世界》,金波站在青海的街头,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呼唤他再也找不到的心中的姑娘。还有晓霞落水牺牲后,少平按照他们的约定到了那座山上,读者能同少平一同感受那种爱人离世的崩溃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也是其艺术性所在。

  文学经典以其独特的情节触及读者心底的情感,作者在借助作品肆意挥洒自己的想象与情感的同时,阅读作品的读者同样能够体会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文学经典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升华。

  文学经典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带有作者的文风。有的作家语言朴实平华,如路遥,平实中加入了陕北风格的方言,同时又不失流畅;有的作家平淡的叙述中会带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幽默可能是余华的略带残忍的黑色幽默,福贵爹的去世被描写得悲凉中带有一丝喜感;也可能是钱钟书对于证书造假之人冠以克莱登大学毕业的文绉绉的调侃。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如沈从文凤凰古城的湘西特色;有的作家作品中带有细腻的女性视角,一如王安忆娓娓道来的《天香》。

  语言风格不一定是文学经典独有的,但是却是文学经典具有的。一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话风格,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家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为您推荐

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源流

  生态文学批评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W.Meeker)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

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教学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为切入点,以金课建设和核心能力锻造为着..

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时称成人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学以来,一度蓬勃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十年动乱,一大批青年学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国家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为应对人才匮乏问题,及时恢复..

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环境因素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的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有的学生表达出来的想法和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形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

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汉语言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是提升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挖掘出小学语文课堂的内涵,创造符合小..

畸形的阳刚文学的产生

在中国历史上,所谓帝王这些极其重要的几百个人物,统治了世世代代的亿万臣民。以他们的名字作为皇朝的代号,本身就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课题。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需要认真对待。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