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统一的结合体,象形、指事、会意之外,大多数汉字是由表意符号的形符和表音的声符组成的。所以,今日汉字中85%以上都是形声字。这也就是从秦代李斯奏请秦始皇“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到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许慎着《说文解字》,已收录9 353个汉字;及至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康熙字典》编成,已收汉字47 035个;至今,《汉语大字典》已收录6万余个汉字的缘故,多是形声字发展的结果。
六书是汉字造字法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却无具体的细目,到了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才列出六书名目,但却没有给出具体定义。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详细阐述了“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构造原理,给出简洁明确定义,并举出例证。
象形:象形造字法是按照物体外貌描绘而成,其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马、牛、羊、日、月、山、水等字,最早就是描绘具体形象之图画。
指事: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添加符号来表示某个字。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即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物在其上写作“上”,物在其下写作“下”;旦,日在一上,一指地平线,其义为明、为晨等等。
形声: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为意类,以特有的音符表其读音。江河皆为水,故字皆从水;而工、可乃以其流水声而比况,故以工、可标其音。又如青,从丹,生声,丹亦青类,故从丹。而以青为声,结合不同的属性表意符号,可合成为:清、晴、睛、情、请、蜻、氰、菁、、精等等,而以同样的读音(也有的只是声母或韵母相同者),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占汉字中85%以上。 会意: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是说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意符字组成一个新字,如日月组合,会成“明”之意;而其异体字“”却是从月、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了。如采,从爪从木,伸手向树梢,故为采集果实之义。
转注:用两个同义不同形的字互相解释,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古时“考”可作“长寿”解释,“老”“考”于甲骨文中本为一字,其义是相通的,故可互用,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大雅?朴》亦云:“周王寿考,遐不作人”。言周王得以长寿,好不令人大为振作也,以见人们对周王的敬重。
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是说县令、县长本无专字,只借令、长二音以托县令、县长之意。此法,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的字,来表达这个新事物。如“自”,在甲骨文中本为“鼻”字象形,人常指鼻以称自己,自己本为代词,无形可象,故借为“自”字,而另造从自、畀声字鼻;而自则久假不归,遂成“自己”专字。
以上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家们群策群力研究出来的。到了汉代许慎加以科学、系统地归纳总结,而明确其定义、内涵,成为完善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