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诗题与背景:

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免费下载使用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写景抒怀诗,体裁为七言古诗。诗题一作《夜归鹿门山歌》。鹿门,山名,在湖北襄阳。

  此诗作于孟浩然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景龙二年(708年)至先天元年(712年)间。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不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征辟: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逐句释义: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一片喧闹声。
  昼已昏:已由白天至黄昏。
  渔梁:洲名,渔梁洲,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注》:“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xuān):声音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返回鹿门山。
  余:我。
  舟:船。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月照鹿门山使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庞德公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栖隐:隐居。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如门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寂静空旷,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去。
  岩扉(fēi):指山岩相对如门。
  松径:松间小路。
  寂寥(jì liáo):寂静空旷。
  唯:一作“惟”。
  幽人:隐居者,作者自称。





夜归鹿门歌 题图 《夜归鹿门歌》诗意参考图 《夜归鹿门歌》,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言古诗。此诗通过描写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的隐逸情怀。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作者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开篇二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


名家点评: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浩然作《鹿门歌》,其本象清彻闲淡备至。

  明·唐汝询《唐诗解》:此篇不加斧凿,字字超凡。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浅浅说去,自然不同,此老胸中有泉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清彻,真澄水明霞。陈继儒曰:明月在天,清风徐引,一种高气,凌虚欲下。知此可读孟诗。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幽”之一字,非孟襄阳其谁与?然篇不多见,即此五十六字,亦足当诸家工百言。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韵事佳题,词不烦而意有馀,更妙在“庞公”不多铺张。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句句下韵,紧调也。脉却舒徐。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幽秀至此,直是诗中精灵。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孟公边幅太窘,然如《夜归鹿门》一首,精幽绝妙,才力小者,学步此仲,参之李东川派,亦可名家。


试题精选: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意对即可)


  3.简析“鹿门月照开烟树”一句中“开”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开”字将月光照射下,烟雾笼罩的山林由朦胧而赫然清晰地动态过程凸现出来,用词生动,意境全出,暗示了诗人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幽境,心境也因之豁然开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4.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开篇两句写渡头的喧闹,是为了反衬鹿门山中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B.“人向江村”,“余归鹿门”,这样的比照暗含着诗人隐逸的志趣。

  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D.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参考答案:A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20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其诗清淡雅致,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67首,句二联。(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为您推荐

夕次盱眙县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

塞上曲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塞上曲/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

丰乐亭游春(其三)①

《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4-6年级)》 97.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诗题与背景: 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免费下载使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

北青萝①

八阵图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题与背景: 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免费下载使用 ..

何满子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何满子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诗题与背景: 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免费下载使用  ..

阿细的先基①

  《阿细的先基》,中国彝族支系阿细人史诗。流传在云南省弥勒县西山一带。用固定的先基调传唱。光未然曾于1943~1944年间,进行过整理,并出版,书名《阿细的先鸡(基)》。长诗第一部分有序诗、创世记、开荒记、洪水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