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社,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了《创造社丛书》,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前期的创造社主张尊重天才、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强调文学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这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他们的文学主张、创作以及所介绍的外国作品形成了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小说为其代表。其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打破了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旧传统,虽也感染有欧洲“世纪末”文学种种现代流派的影响,但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许多人先后参加了革命的实际工作。他们于1924年创刊《洪水》,1926年创办《创造月刊》,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受“左”倾思潮影响,批评了叶圣陶、郁达夫、鲁迅、郭沫若、张资平五位作家,从而引起了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后期创造社受当时国际国内“左”倾思潮影响,理论倡导和文学活动不免带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偏激情绪。然而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新兴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以及倡导革命文学和革命文学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当局封闭。随后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作家合作,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