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词牌名的来源①

常见词牌名的来源 :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钗头凤》: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长相思》: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定风波》: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原为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风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浣溪沙》:又名《小庭花》。本为唐代教坊曲名,歌咏西施浣纱于若耶溪,后用为词牌。
《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因念奴音色绝妙,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青玉案》: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中的“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为词牌名。
《如梦令》:相传后唐庄宗自制曲,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阮郎归》: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破阵子》: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浪淘沙》:唐白居易、刘禹锡都曾以此为题诗,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后改用词牌。
《水调歌头》: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
《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行路难》:词牌名。本是古乐府杂曲歌名,内容多写世途艰难,英雄末路。后用为词调。又名《梅花引》、《小梅花》。
《虞美人》:唐教坊曲名,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牌。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数十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阙,名为《雨霖铃》。
《昭君怨》:传说此调最早为昭君所创,后用作词牌。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无情》。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西江月》:唐教坊曲,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后改用词牌。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简文帝乐府诗“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又名《黄金缕》、《鹊踏枝》、《凤栖梧》、《卷珠帘》、《一箩金》。其词牌始于宋。
《一斛珠》: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踏莎行》: 《艺林伐山》记载,韩翃有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牌由此得名。
《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名。温庭筠取《离骚》诗句“众不可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后人更名为《桃花水》,《不花间》,《偶相逢》,《画楼空》,《试周郎》等。
《渔家傲》:范仲淹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后用作词牌。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点绛唇》: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木兰花》:因欧阳炯有词“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之句,而以《木兰花》为调名。亦称《玉楼春》、《春晓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