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节选)[1] : 孔尚任
第七出 却奁(片段)
【园林好】(末)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题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吹荡,须紧紧袖中藏,须紧紧袖中藏。
(末看旦介)你看香君上头之后,更觉艳丽了。(向生介)世兄有福,消此尤物。(生)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小旦)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
【江儿水】送到缠头锦,百宝箱,珠围翠绕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亮,金杯劝酒合席唱。今日又早早来看,恰似亲生自养,赔了妆奁,又早敲门来望。
(旦)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生)香君问得有理,小弟与杨兄萍水相交,昨日承情太厚,也觉不安。(末)既蒙问及,小弟只得实告了。这些妆奁酒席,约费二百余金,皆出怀宁之手。(生)那个怀宁?(末)曾做过光禄的阮圆海。(生)是那皖人阮大铖么?(末)正是。(生)他为何这样周旋?(末)不过欲纳交足下之意。
【五供养】(末)羡你风流雅望,东洛才名,西汉文章。逢迎随处有,争看坐车郎。秦淮妙处,暂寻个佳人相傍,也要些鸳鸯被、芙蓉妆;你道是谁的,是那南邻大阮,嫁衣全忙。
(生)阮圆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为人,绝之已久。他今日无故用情,令人不解。(末)圆老有一段苦衷,欲见白於足下。(生)请教。(末)圆老当日曾游赵梦白之门,原是吾辈。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不料魏党一败,东林反与之水火。近日复社诸生,倡论攻击,大肆殴辱,岂非操同室之戈乎?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每日向天大哭,说道: “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谆谆纳交。(生)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末)果然如此,吾党之幸也。(旦怒介)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於何等也?
【川拨棹】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也隄防旁人短长。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末)阿呀!香君气性,忒也刚烈。(小旦)把好好东西,都丢一地,可惜,可惜!(拾介)(生)好,好,好!这等见识,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向末介)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
【前腔】(生)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为这点义气;我若依附奸邪,那时群起来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
(末)圆老一段好意,也还不可激烈。(生)我虽至愚,亦不肯从井救人。(末)既然如此,小弟告辞了。(生)这些箱笼,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无益,还求取去罢。(末)正是 “多情反被无情恼,乘兴而来兴尽还。”(下)(旦恼介)(生看旦介)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小旦)虽如此说,舍了许多东西,倒底可惜。
【尾声】金珠到手轻轻放,惯成了娇痴模样,辜负俺辛勤做老娘。
(生)些须东西,何足挂念,小生照样赔来。(小旦)这等才好。
(小旦)花钱粉钞费商量,(旦)裙布钗荆也不妨,
(生)只有湘君能解佩,(旦)风标不学世时妆。
第二十二出 守楼(片段)
(小旦、末、杂作上楼介)(末唤介)香君睡下不曾?(旦上)有甚紧事,一片吵闹。(小旦)你还不知么?(旦见末介)想是杨老爷要来听歌。(小旦)还说甚么歌不歌哩。
【剔银灯】忙忙的来交聘礼,凶凶的强夺歌妓;对着面一时难回避,执着名别人谁替。(旦惊介)唬杀奴也!又是那个天杀的?(小旦)还是田仰,又借着相府的势力,硬来娶你。堪悲,青楼薄命,一霎时杨花乱吹。
(小旦向末介)杨老爷从来疼俺母子,为何下这毒手?(末)不干我事,那马瑶草知你拒绝田仰,动了大怒,差一班恶仆登门强娶。下官怕你受气,特为护你而来。(小旦)这等多谢了,还求老爷始终救解。(末)依我说三百财礼,也不算吃亏;香君嫁个漕抚,也不算失所;你有多大本事,能敌他两家势力?(小旦思介)杨老爷说的有理,看这局面,拗不去了。孩儿趁早收拾下楼罢!(旦怒介)妈妈说那里话来!当日杨老爷作媒,妈妈主婚,把奴嫁与侯郎,满堂宾客,谁没看见。现收着定盟之物。(急向内取出扇介)这首定情诗,杨老爷都看过,难道忘了不成?
【摊破锦地花】案齐眉,他是我终身倚,盟誓怎移。宫纱扇现有诗题,万种恩情,一夜夫妻。(末)那侯郎避祸逃走,不知去向;设若三年不归,你也只顾等他么?(旦)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末)呵呀!好性气,又像摘翠脱衣骂阮圆海的那番光景了。(旦)可又来,阮、田同是魏党,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内喊介)夜已深了,快些上轿,还要赶到船上去哩。(小旦劝介)傻丫头!嫁到田府,少不了你的吃穿哩。(旦)呸!我立志守节,岂在温饱。忍寒饥,决不下这翠楼梯。
(小旦)事到今日,也顾不得他了。(叫介)杨老爷放下财礼,大家帮他梳头穿衣。(小旦替梳头,末替穿衣介)(旦持扇前后乱打介)(末)好厉害,一柄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小旦)草草妆完,抱他下楼罢。(末抱介)(旦哭介)奴家就死不下此楼。(倒地撞头晕卧介)(小旦惊介)呵呀!我儿甦醒,竟把花容,碰了个稀烂。
(末指扇介)你看血喷满地,连这诗扇都溅坏了。(拾扇付杂介)(小旦唤介)保儿,扶起香君,且到卧房安歇罢。(杂扶旦下)(内喊介)夜已三更了,诓去银子,不打发上轿;我们要上楼拿人哩。(末向楼下介)管家略等一等;他母子难舍,其实可怜的。(小旦急介)孩儿碰坏,外边声声要人,这怎么处?(末)那宰相势力,你是知道的,这番羞了他去,你母子不要性命了。(小旦怕介)求杨老爷救俺则个。(末)没奈何,且寻个权宜之法罢!(小旦)有何权宜之法?(末)娼家从良,原是好事,况且嫁与田府,不少吃穿,香君既没造化,你倒替他享受去罢。(小旦急介)这断不能。一时一霎,叫我如何舍得。(末怒介)明日早来拿人,看你舍得舍不得。(小旦呆介)也罢!叫香君守着楼,我去走一遭儿。(想介)不好,不好,只怕有人认得。(末)我说你是香君,谁能辨别。(小旦)既是这等,少不得又妆新人了。(忙打扮完介)(向内叫介)香君我儿,好好将息,我替你去了。(又嘱介)三百两银子,替我收好,不要花费了。(末扶小旦下楼介)
【麻婆子】(小旦)下楼下楼三更夜,红灯满路辉;出户出户寒风起,看花未必归。(小生、外打灯抬轿上)好,好,新人出来了,快请上轿。(小旦别末介)别过杨老爷罢。(末)前途保重,后会有期。(小旦)老爷今晚且宿院中,照管孩儿。(末)自然。(小旦上轿介)萧郎从此路人窥,侯门再出岂容易。(行介)舍了笙歌队,今夜伴阿谁。
(俱下)(末笑介)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倒也是个妙计。(叹介)只是母子分别,未免伤心。
匆匆夜去替蛾眉,一曲歌同易水悲;
燕子楼中人卧病,灯昏被冷有谁知。
赏析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世孙。《桃花扇》是他历经近十载、三易其稿而写成的反映南明王朝兴衰的传奇。此剧一出,孔氏即誉满文坛,“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势”。时人以之与洪昇的《长生殿》并论,称“南洪北孔”。所作除《桃花扇》外,还有传奇《小忽雷》(与顾天石合撰)以及《湖海集》。
在大明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一对才子佳人结合了。一个是风流倜傥的复社名士侯方域,一个是色艺双绝的秦淮名妓李香君。在那样一个“清流”与“浊流”斗得你死我活的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是多灾多难的。新婚第一天,一个黑影就横在两人中间,阉党余孽阮大铖为讨好结交有政治声望的侯方域,竟经他人之手送来了奁资。出人意料的是出身卑微的李香君毅然退回了这份有政治目的的馈赠,由此也与阮结下了冤仇。阮大铖时刻准备着报复。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报复的机会当然很多。当侯方域劝说左良玉部队敛迹安定之时,投靠了督抚马士英的阮大铖就乘机诬告侯勾结左良玉,香君果断地劝侯方域外出躲避。才新婚又别离,侯方域泪别香君匆匆投奔史可法。对香君却奁耿耿于怀的阮大铖乘侯离开香君之际又威逼她给漕抚田仰作妾,香君宁死不从,当着前来抢婚的人以头撞地,斑斑血迹溅在二人的爱情信物诗扇上,目睹此景的友人杨龙友将血迹勾画成朵朵桃花,遂成一把“桃花扇”。香君托艺人苏昆生携此扇找寻侯方域。后侯生被捕入狱,香君被迫成了宫中歌妓。明亡以后,二人才分别从狱中、宫中逃出,后在南京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人虽在然家国已亡,他们也不想再续温柔旧梦了,二人双双出家。被撕碎的桃花扇成了二人爱情悲剧的见证。
“桃花扇底看南朝”,这绝非一场简单的才子佳人恋爱戏,而是有着复杂政治背景的历史剧。抛开剧本本身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政治色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让人读后久久不能释怀的奇女子李香君。这个“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美貌女子,“上头之后,更觉艳丽了”,是爱情让她出落得更加楚楚动人。新婚燕尔,盛妆丽服的香君是那么美,杨龙友说她“天姿国色”、“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没想到除却那些绮罗珠翠的香君更美,侯方域说她“十分容貌,又添十分”,真是一个越看越美的姑娘。香君让人惊奇之处并非她的这种容貌气质之美,更在于她的思想非一般女子所及,甚至超出了像她的爱人侯方域这样的社会精英。香君的思想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不论是处于温柔富贵之乡还是处于水深火热的劫难中都能深明大义,这种深明大义的清醒头脑让她能战胜感情和金钱。古来重情的女子并不鲜见:王宝钏出身于富豪之家,但为爱情她可以苦守寒窑十八个春秋;杜十娘也是花中魁首,在心上人背叛爱情后她义无反顾地先弃万金,后弃生命。这些女子的所作所为无不为后人称叹。李香君也同样重情,为了坚守爱情,她可以以头撞地,血溅诗扇。前后两者相比较,似乎没有区别。但仔细琢磨,两者却不相同。王宝钏苦等十八年是她坚信心上人有让她苦尽甘来的那么一天,杜十娘风尘数载攒下万金是为了赎得一个自由之身,二人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夫妻的团圆美满、小家庭的安康幸福。而香君的重情是先出于一个“义”字,“却奁”正是她义烈个性的第一次闪光。你看,当浮沉在爱河中的侯方域忘乎所以之时,她却头脑清醒,警惕地向杨龙友提出:“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杨龙友不得已实情相告,侯方域准备徇私退缩,李香君则勃然变色。她当众质问侯方域:“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跟着,她摘下珠翠,脱去绮罗,豁啷一声,把阮大铖送来的妆奁丢满一地。在大是大非面前,香君的言行非一般女子所及,连男儿也自愧不如。正是这个“义”字,让香君能在各个紧要关头,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射出义烈的光芒。我们先是惊异于《却奁》中香君的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在后面的《守楼》中,香君的举动更令人惊叹:面对抢婚的群凶,她誓死不从,手持诗扇,前敲后打,最后以头撞地,“竟把花容,碰了个稀烂”。从表面上看,她是用行动捍卫爱情,她强调的“名节”,实际上是不肯与阉党同流合污。因为她知道阮大铖、田仰同是魏党余孽,“阮家妆奁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么”,一句话正道出了实质。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实在让男儿也汗颜。当她有机会面对权奸,喷发出心中怒火时,她要控诉的却不是个人失去幸福自由的苦难,而是权奸的祸国殃民的勾当,于是有了《骂筵》中对马士英、阮大铖的放声大骂。在那样危险的场合,她能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国家大义置于儿女私情之上,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无比惊奇!
香君的这种义烈是一种目光远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真知灼见,这种胆识是王宝钏、杜十娘所不能企及的。香君虽然生长在妓院,但从小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受到正面“清流”和反面“浊流”斗争的影响。题赠她诗篇的张天如、夏彝仲都是东林领袖,那些人和香君的假母李贞丽素有交情,常在她家来往,平日的言行无形中影响了她,使她的思想有别于其他女子。香君固然爱侯方域的“雄姿英秀”,更重要的是清流名节。她对侯的倾慕,从“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中可见一斑,可见她是先了解侯方域的为人品行,然后才对他一往情深的。正因为如此,当她看到侯方域政治上有所动摇,准备“徇私废公”时,才会勃然变色,道义战胜了感情。一个女子能做到这点,也难怪被复社名士的侯方域称为“畏友”,被陈定生称为“老社嫂”,连吴次尾也说“香君却奁一事,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味李香君,能让人思考些什么呢?
思考与练习
1.“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桃花扇》写作的主旨,对此你怎样理解?
2.课后阅读《桃花扇》全文,重点阅读第七出《却奁》、第二十二出《守楼》、第二十四出《骂筵》,说一说这三出戏中李香君的形象。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