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sup>[1]</sup>①

哈姆莱特(节选)[1] : 莎士比亚


第一幕 第二场


国王 ……
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姆莱特 (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王后好哈姆莱特,抛开你阴郁的神气吧,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在泥土之中找寻你的高贵的父亲。你知道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活踏进永久的宁静。
哈姆莱特嗯,母亲,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王后既然是很普通的,那么你为什么瞧上去好像老是这样郁郁于心呢?
哈姆莱特好像,母亲!不,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不知道什么“好像”不“好像”。好妈妈,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这些才真是给人瞧的,因为谁也可以做作成这种样子。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
国王哈姆莱特,你这样孝思不匮,原是你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可是你要知道,你的父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那失去的父亲自己也失去过父亲;那后死的儿子为了尽他的孝道,必须有一个时期服丧守制,然而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它表现出一个不肯安于天命的意志,一个经不起艰难痛苦的心,一个缺少忍耐的头脑和一个简单愚昧的理性。既然我们知道那是无可避免的事,无论谁都要遭遇到同样的经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把它介介于怀呢?嘿!那是对上天的罪戾,对死者的罪戾,也是违反人情的罪戾;在理智上它是完全荒谬的,因为从第一个死了的父亲起,直到今天死去的最后一个父亲为止,理智永远在呼喊,“这是无可避免的。”我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至于你要回到威登堡去继续求学的意思,那是完全违反我们的愿望的;请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离开这里,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国亲和王子,使我们因为每天能看见你而感到欢欣。
王后不要让你母亲的祈求全归无用,哈姆莱特;请你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到威登堡去。
哈姆莱特我将要勉力服从您的意志,母亲。
国王啊,那才是一句有孝心的答复;你将在丹麦享有和我同等的尊荣。御妻,来。哈姆莱特这一种自动的顺从使我非常高兴;为了表示庆祝,今天丹麦王每一次举杯祝饮的时候,都要放一响高入云霄的祝炮,让上天应和着地上的雷鸣,发出欢乐的回声。来。(除哈姆莱特外均下。)
哈姆莱特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偎倚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剌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
第二幕 第二场
哈姆莱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在我看来,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不,女人也不能使我发生兴趣,虽然从你现在的微笑之中,我可以看到你在这样想。
第三幕 第一场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第四幕 第三场
国王啊,哈姆莱特,波洛涅斯呢?
哈姆莱特吃饭去了。
国王吃饭去了!在什么地方?
哈姆莱特不是在他吃饭的地方,是在人家吃他的地方;有一群精明的蛆虫正在他身上大吃特吃哩。蛆虫是全世界最大的饕餮家;我们喂肥了各种牲畜给自己受用,再喂肥了自己去给蛆虫受用。胖胖的国王跟瘦瘦的乞丐是一个桌子上两道不同的菜;不过是这么一回事。
国王唉!唉!
哈姆莱特一个人可以拿一条吃过一个国王的蛆虫去钓鱼,再吃那吃过那条蛆虫的鱼。
国王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哈姆莱特没有什么意思,我不过指点你一个国王可以在一个乞丐的脏腑里作一番巡礼。
国王波洛涅斯呢?
哈姆莱特在天上;你差人到那边去找他吧。要是你的使者在天上找不到他,那么你可以自己到另外一个所在去找他。可是你们在这一个月里要是找不到他的话,你们只要跑上走廊的阶石,也就可以闻到他的气味了。
国王(向若干侍从)到走廊里去找一找。
哈姆莱特 他一定会恭候你们。(侍从等下。)
国王哈姆莱特,你干出这种事来,使我非常痛心。由于我很关心你的安全,你必须火速离开国境;所以快去自己预备预备。船已经整装待发,风势也很顺利,同行的人都在等着你,一切都已经准备好向英国出发。
哈姆莱特到英国去!
国王是的,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好。
国王要是你明白我的用意,你应该知道这是为了你的好处。
哈姆莱特我看见一个明白你的用意的天使。可是来,到英国去!再会,亲爱的母亲!
国王我是你慈爱的父亲,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我的母亲。父亲和母亲是夫妇两个,夫妇是一体之亲;所以再会吧,我的母亲!来,到英国去!(下。)
国王跟在他后面,劝诱他赶快上船,不要耽误;我要叫他今晚离开国境。去!和这件事有关的一切公文要件,都已经密封停当了。请你们赶快一点。(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下。)英格兰王啊,丹麦的宝剑在你的国土上还留着鲜明的创痕,你向我们纳款输诚的敬礼至今未减,要是你畏惧我的威力,重视我的友谊,你就不能忽视我的意旨;我已经在公函里要求你把哈姆莱特立即处死,照着我的意思做吧,英格兰王,因为他像是我深入膏盲的痼疾,一定要借你的手把我医好。我必须知道他已经不在人世,我的脸上才会浮起笑容。(下。)
赏析


莎士比亚(1564—161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剧作家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他出生于英国中部的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的文法学校教书,从小对戏剧感兴趣,接触到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后因家庭破产,前往伦敦谋生。当过剧院杂役,后成了演员和剧院股东。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他开始了戏剧创作。他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2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几大类。他的历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开明君主与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和巩固政权的愿望,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他的喜剧则把笔触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发掘世俗生活的意义,赞美爱情和人的力量,这不啻是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宣扬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重重一击。他的悲剧,以其深邃的洞察力,通过不同人物的相互作用,揭示出人文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他的传奇剧则以宽恕与和解为最重要的思想特征,属于他晚期的创作。 
《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晚期,是一部充满着对人的关注的作品,它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形式,集中揭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的许多重要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具有这些品质的新人物与传统社会的激烈冲突,透过这一冲突,我们能够把握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价值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1)这部戏剧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了替父复仇,重整丹麦乾坤,而与弑君篡位的新国王,即父亲的弟弟、自己的叔叔、母亲的继任丈夫克罗迪斯同归于尽的悲剧故事。
这个复仇故事早被人搬上舞台,莎士比亚以此为据进行创造,赋予了它崭新的时代意义,使读者或观众从发生于中世纪的丹麦的这个故事中,窥见出作者当时所处的英国的社会现实。在剧中,作者精心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文学典型,是世界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特征。作为一名前途似锦的青年王子,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留学期间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有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理想。整部作品散发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芒,其中一段有关“人”的宏论,最能集中体现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的核心品质。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如雷贯耳,掷地有声,深沉而激越,睿智而明慧,这是一个思想者对自我和人类悠远而凝重的思索,一个不苟流俗的精神勇士对美好理想热烈而执著的追求。哈姆莱特这一振聋发聩的内心表达,不仅奠定了他思想性格的基础,而且影响着剧情的构建、发展和结局。
哈姆莱特的这段宏论,是有感于中世纪对人精神摧残的现实而发的。瑞士布克哈特有一段关于中世纪人的精神特征的独到见解,对我们有所启迪。他说,在中世纪,人的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部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这“共同的纱幕”和“奇怪的色彩”是指宗教神学世界观。中世纪是政教合一的时代,统治者要控制人就得控制人的精神,清除人的精神世界中一切与宗教神学相悖的东西,使人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清醒的人类不利于他们统治的稳固,所以,用神这把利剑斩断人与理智、理想、意志、情感乃至欲望的一切联系,使人成为神的附庸、宗教的奴仆,就成为当时统治者一定要做的一件大事。哈姆莱特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毫无顾忌地呼唤,歌颂人的智慧、人的美德、人的理想和人的伟大,无疑是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的贬低、对人性的扼杀和摧残的大胆反叛,这十分有助于理想、意志、情感乃至欲望这些原本属于人的精神的东西重新回归人类,从而使人从宗教神学的精神桎梏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
通过哈姆莱特这段激越的内心宣泄,我们看到了中世纪末期站立起来的,有如“天使”、“天神”般高贵,具有“宇宙的精华”和“万物的灵长”特征的高大的人类,哈姆莱特就是其代表。他倾情表达出的那具有“时代灵魂”的声音,对于正在壮大的资产阶级为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而与封建势力进行的斗争,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它鼓舞他们用理性去思考问题,用理想去支配行动,用情感去关注社会,用欲望去激发生命力——一句话,自主地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哈姆莱特这个典型的文学形象昭示出这样的意义:人要做自己意志的主人,不做外力的奴仆和物质的微臣;人要有宏大的理想、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而不要鼠目寸光、胸襟狭窄、趋炎附势;人应该有勇敢的精神,哪怕遇到“狂暴命运矢石交攻”也不能退缩,不应该听凭邪恶势力任意摆布而逆来顺受;人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要喊出正义的声音,而不应该黑白不分,是非不明……这些浓缩了的人文主义精神,并不为那个权力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所容,怀着做明君理想的哈姆莱特,必然与干着弑君、篡位、夺嫂勾当的克罗迪斯发生正面碰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由此显示出人文主义思想对改造人和社会的巨大的意义,竖起一面时代的镜子。
(2)利用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安排剧情,构建情节和塑造人物,是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的重要特点。
首先,赋予戏剧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以品格上的巨大差异,为戏剧冲突奠定内在基础。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差异是形成矛盾的前提。剧中不同人物思想性格及品格的差异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先决条件。莎士比亚让主要人物的品格形成两个极端:把人类的美德给予哈姆莱特,让他具有真诚、正直、善良、感情充沛、胸襟坦荡、富有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德,堪称“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代表光明、正义和进步;而把人类的丑陋给予克罗迪斯,使他具有虚伪、贪婪、阴毒、狡诈、野心勃勃、卑鄙下流等恶劣品性,代表黑暗、邪恶和倒退。哈姆莱特的真、善、美和克罗迪斯的假、丑、恶构成截然对立的品格两极,就为强烈的戏剧冲突埋下了伏笔。试想,一个有思想、有理想、有智慧、品德高尚的青年王子怎会屈服于恶魔统治着的现实?同样,一个权势显赫、品性恶劣的最高集权者哪能容忍光明、正义和进步的东西在他控制的国家存在?品格的巨大差异促使斗争双方相互抵触、相互对抗。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都会在各自品格的支配下,做出符合自己思想性格和剧情需要的动作。例如,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杀死叔父这个大胆行动,就是哈姆莱特在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理想支配下的必然结果。而克罗迪斯杀兄、夺嫂、篡国的罪恶行径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恶劣的品性决定的。由此可见,主要人物品格的巨大差异,有利于戏剧冲突的跌宕起伏,有利于情节过程的复杂多变,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生动活泼。
其次,赋予戏剧冲突双方以力量上的巨大差异,为剧情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主要人物的品格差异还只构成戏剧冲突的可能,要使其成为现实,还必须造成冲突双方力量的悬殊。就像水位的差异形成水的流动,气压的差异形成风的运动一样,戏剧冲突双方力量的巨大差异及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一定会形成一股巨大的情节推动力,使戏剧冲突摇曳多姿,扣人心弦。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就是这样做的,例如将代表光明、正义和进步的正面人物哈姆莱特置于弱势地位,让他失去先王这一重要的力量之基,失去母亲这一力量之源,得不到多数大臣和朋友的支持,也得不到人民的依靠,几乎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英雄;相反,却将代表黑暗、邪恶和倒退的反派人物克罗迪斯置于强势地位,使他拥有国家政权、占有嫂嫂和社会财富,得到多数大臣的支持,是一个地位显赫、一呼百应的最高集权者。这种让正面人物精神上强大而物质力量弱小,反派人物精神上虚弱而物质力量强大的不对称安排,势必导致两类人物行动趋势的对抗性,即:精神上强大而物质力量弱小的哈姆莱特,必然走着一条顶住强大压力、扩大生存空间,积蓄自身力量,改变冲突态势的道路,并实行与此相关的行为,他的“装疯”是以退为进,麻痹敌人;“戏中戏”是在寻找敌人的弱点;“英国之险”则是一次大胆的反击。这些动作的逐步推进过程,实际是削弱克罗迪斯的力量,加强自身力量,为复仇作准备的过程,是哈姆莱特由弱逐渐变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哈姆莱特的内在因素也在变化:忧伤让位于坚强,犹豫让位于果断,懦弱让位于勇敢,家事成为国事,个人复仇上升为社会责任,哈姆莱特的形象因此变得更加生动、丰富、饱满和立体化。同样出于这种力量配置的考虑,精神上虚弱而物质力量强大的克罗迪斯面对敌手力量的增长,不得不以十倍的狡诈和百倍的疯狂压缩其生存的空间,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毁这个“时代的灵魂”。例如,劝哈姆莱特不去德国继续留学,意在割断其与人文主义思想的联系,使其失去精神支柱;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目的是借英王之手置他于死地。总之,这种力量安排加深了戏剧冲突的复杂与激烈程度,使剧情悬念迭起,极富感染力。
再次,戏剧把哈姆莱特置于非此即彼的两难抉择之中,将他逼入困境,备受煎熬,以产生改变剧情发展方向的人物动作,为戏剧冲突注入爆发力。例如,哈姆莱特回丹麦后,没过一天舒坦平静的日子,很快就陷入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之中。那是怎样的现实?家庭,父死母嫁、恋人自杀;国家,政权易手、乱贼当道、民怨沸腾、社会黑暗。那又是怎样的理想?在先王英明地执掌国家政权和人文主义的光辉照耀下,丹麦会变好。一看到这种现实,他就痛苦、忧郁、愤怒和绝望,只能“郁郁于心”、“悲苦沮丧”;但一想到心中的理想,他就兴奋、振作,有了希望,却也自责,愤然自问:我是懦夫吗?这声自问,是哈姆莱特准备采取解决难题、跨越障碍、挣脱困境行动的一个信号,也是产生要改变矛盾冲突态势的一种愿望流露,这表明他已下定决心继续坚持理想。
但是,坚持理想,绝非易事。现实是如此黑暗,邪恶势力是如此强大,自身力量又是如此弱小。于是,哈姆莱特又陷入了“生存还是毁灭”的生死攸关的两难抉择之中。“毁灭”,就是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以死抗争,以生命殉理想,很像我国伟人屈原;“生存”则是以生命为代价为父复仇,重整丹麦乾坤,这符合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在生与死的面前,他跨越了“毁灭”的障碍,战胜了懦夫的自我。他嘱咐恋人:“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经过内心激烈斗争,找到了以生命去实现理想的行动路线的哈姆莱特,获得了多么强大的力量,戏剧冲突因此高潮迭起,这正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莎士比亚对悲剧《哈姆莱特》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不仅表现在戏剧冲突的精心构建上,还表现了他非凡的语言表现力。关于这个方面,我们只用已有的定论来作概括,并结束本文:“悲剧《哈姆莱特》语言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有韵文,也有散文,像诗剧,又像话剧,但终究是诗剧,语言亦庄亦谐,亦文亦白,对后世戏剧创作影响极其深远。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2.悲剧《哈姆莱特》的思想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是怎样塑造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的?

为您推荐

雪①

雪 :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

虎丘记<sup>[1]</sup>①

虎丘记[1] :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2],..

逍遥游(节选)<sup>[1]</sup>①

逍遥游(节选)[1] : 庄子 北冥有鱼[2],其名为鲲[3]。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5],其翼若垂天之云[6]。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7]。南冥者,天池也..

例外与常规<sup>[1]</sup>①

骑马下海的人<sup>[1]</sup>①

骑马下海的人[1] : 约翰·沁孤 人物: 毛利亚——一位老妇人 巴特里——她的儿子 伽特林——她的女儿 诺 那——她的小女儿 其他男女数人 〔布景:爱尔兰西方的一个海岛。 〔一家小厨房,有渔网,油布,纺..

李凭箜篌引<sup>[1]</sup>①

李凭箜篌引[1] :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2],空山凝云颓不流[3]。 湘娥啼竹素女愁[4],李凭中国[5]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6],芙蓉泣露香兰笑[7]。 十二门前融冷光[8],二十三丝动紫皇[9]。 女娲炼石补天..

关雎①

关雎 : 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4]。 参差荇菜[5],左右流之[6]。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10]。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