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sup>[1]</sup>①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赏析
朱自清(1898—1948年),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江苏东海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就像朱自清的这篇《匆匆》所要传达的理念:时不待我,时不再来。时间又是那样地难以描摹和把握,然而作者以他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细致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具象、触觉来变无形为有形、化刹那成永恒,使时间这一极难把握的飘然之物,以具体可感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立在人们的面前。诗人先运用传统的起兴手法——借物起兴,从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谢,来渲染时间来去匆匆,造成一种紧迫的氛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气呵成的三个排比句,诗意浓郁。以有规律可把握,有踪迹可寻觅,去而复返,失而复得的燕子、杨柳、桃花来反衬匆匆飘逝、无迹无痕的“时光”。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但读者稍假思索,却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
接着诗人默默算着从自己手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达出壮志未酬而心存惆怅之感。时间这东西,人人都有,但谁也无法具体描述它;它是无形之物,就像风一样,人们只见树枝的晃荡、身褶的飘动,感受清凉,但谁也没有具体地看到“风”。诗人于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日常事物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日常事物着手,浓墨重彩地来描绘时光:“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朱自清笔下的“时光”正如置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物,经过几百倍乃至上千倍的扩大,至细至微处也清晰可辨,历历在目,有如白驹过隙,匆匆一瞥,令你不能不产生一种强烈的诧异。朱自清也不是纯客观地叙述,而是托物言志,处处浸透着主观感情色彩。不仅前面有因时间虚掷而“头涔涔”、“泪潸潸”,而后面则是凌厉地责备自己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些什么?”“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年轻的作家不是在感叹时间的飞逝,而是激励自己不要虚度光阴,要坚持自己的执著追求,要做点什么,留点什么。古云“此日足可惜”,读罢此文,吾辈更应惜秒阴。
思考与练习
1. 把握作者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 理清文章感情层层推进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