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①
一、古代诗歌样式的基本特点
(一) 唐诗
诗歌发展到唐代,形成一个高峰。唐代的诗歌从总体上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几种形式;近体诗则分律诗和绝句。古体诗相对较为自由,不受格律束缚,而近体诗比较强调格律。律诗又分五律、七律,每首八句,一、二两句称首联,三、四两句称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叫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要求对仗,首尾两联则不强求。每一首诗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大体上而言,一联之间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如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须为“平平仄仄平”。“失对”、“孤单”、“失粘”等应避免出现。此外,律诗对于押韵的最大要求是,只能用平声韵脚,并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绝句也可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要求一联之间两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押平声与律诗相同。
(二) 宋词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兴于晚唐,盛行于宋代。它与诗歌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一些基本特点。在形式上,每首词都有词调。绝大多数词,都是一首分为几段,一段叫一片或一阙。一段称为单调,两段称为双调,三段称三叠,四段称为四叠。还有人按字数将调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五十八字以内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叫“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长调”,称“慢词”。词的句式不像诗那样整齐,而是参差错落,长短不一,因此词有“长短句”之称。在押韵方面,也比诗更为灵活多变。
在内容上,词多表现离情别绪及花前月下的柔情蜜意,题材面相对狭窄;至李煜时“眼界始大”,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到了苏东坡、辛弃疾,题材大为拓展,并形成豪放一派。人们习惯上将词分为“婉约”和“豪放”,并以“婉约”为正宗。因词长于比兴,注重寄托,故而含蓄深婉,声情并茂。
(三)元曲
元曲原指乐曲,后来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新体裁,元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一支曲子叫小令,类似单调的词。套数则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的组曲,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称带过曲。它是同一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
与词相比,元曲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词用韵较疏,元曲用韵甚密,有的甚至句句用韵;二是元曲用的韵,平仄可以通押,词则不行;三是散曲以曲为单位,词可以用两叠、三叠甚至四叠;四是散曲在句式定格之后,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些衬字,而词一般不能加衬字;五是散曲多方言俗语,而词的语言比较典雅、华丽。
二、诗歌的鉴赏方法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诗歌是社会生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诗动于衷而形于言,或抒情或写志,或针砭或颂扬,都是有感而发的,也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及其自身生活遭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对领会其情感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如果我们不了解南宋偏安江南,致使一大批爱国诗人报国无门的历史背景,就很难深入领会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以及辛弃疾“把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深层意蕴了。再如如果我们不了解南唐后主耽于享乐而后又溺于悲哀的惨痛经历,就无法真正理解其词中表露出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
(二)熟悉诗歌的抒情方法
诗歌的抒情方法多种多样,总体说来可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不加修饰地袒露自己的喜怒哀乐。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写景、叙事、行为描写等方式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多见,尤其是以景写情,更是比比皆是。通过景物以抒发情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融情于景,即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柳永《望海潮》词中对杭州景物的铺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既渲染了杭州的秀丽与繁华,同时蕴含着作者由衷的喜悦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即借景物原有的自然特征或人所赋予的人文象征意义来委婉地表达情怀。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描绘送别场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风俗而将青青柳色象征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
三是缘情景,即移情于景,将人的情感活动,转移到特定的景物之中。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寄寓深沉的家国之思,山,本无所谓有“愁”、“恨”,更不会“献”、“供”,这里作者显然将自己的主观情意移入了客观事物。
四是因情造景。诗中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所见,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也可称之为因情造景,如杜牧的《江南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