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①
参差荇菜[5],左右流之[6]。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10]。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3]
赏析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第一首诗。《国风》,指的是诸侯国中的民俗歌谣。《国风》大半是言情之作。朱熹称之为“男女相悦之诗”、“淫奔之诗”。“世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歌咏,各言其情者也。”男女在求偶聚会中唱和的诗歌,反映社会风习、制度,符合当时的礼,故能流传。周,周文王诸侯国;南,这里主要指豫鄂江淮间的南方诸侯国;周南,即指周的礼乐文化对南方诸侯国的影响和教化。《关雎》全诗80字,实际用字44个,重复用字36个,四字一句,四句一段,共分为五个章节。全诗的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日夜不忘,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日夜求其实现的愿望。
诗的第一、二两句是诗人就所见起兴。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即以听到的“关关”鸟鸣声,也说是鸟类间求爱的和鸣来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比,而以此两句起首,不仅形象鲜活,音韵和美,而且入诗自然,且顺势引起了下边的描述。第二、三章写思念的情状。最后两章是设想和彼女结婚。
作为一首情诗,此诗不同于其他情诗的妙处在于它描述的是一段没有结局的爱情。诗中男子对爱的强烈渴望和渴望而不得所形成的极为强烈的心灵冲击,在作者的反复描述与渲染中,逐渐推向深入。
从第一章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这位“君子”就陷入强烈的渴念之中,以致使他“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如果爱情的渴望在此时实现了,那么这首诗就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但求之不得而引起的更深层次的思慕就使得长夜难眠的君子出现了神思恍惚的幻境:一是女子采荇菜的情形在诗中反复出现,“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这既是《诗经》中常见的重叠句形式,用以形成反复咏叹、性情摇荡的审美效果,又是“辗转反侧”之间、似睡非睡之中,曾触起他爱慕之情的那一幕的不断复现。二是由思慕而梦想的迎亲场面,即“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求之不得”的时候,还一直梦想着迎娶人家,从情感描写的角度看,是真实而深入的;从诗的审美效果来看,也能够把读者引领到那种交织着喜悦与酸楚的梦境之中,使诗的余韵悠然绵延。
作为《诗经》开篇之作的《关雎》,它的主题也历来众说纷纭。汉代的《毛诗序》中即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到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朱熹更把这样的解释具体化。此诗便有了非常广泛的风化天下的道德意义,但其实这却是曲解。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此诗虽然写爱情的快乐,却并未流于低俗的放荡;虽然写爱而不得时的悲哀,却并未表现得过分痛苦。孔子想要表达的是对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赞美,是对异化社会人性和人生的呼号,是对和谐本真之美的讴歌。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你对《关雎》主题的认识。
2.何谓《诗经》的“赋、比、兴”?
3.背诵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