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1] :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2],空山凝云颓不流[3]。
湘娥啼竹素女愁[4],李凭中国[5]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6],芙蓉泣露香兰笑[7]。
十二门前融冷光[8],二十三丝动紫皇[9]。
女娲炼石补天处[10],石破天惊逗秋雨[11]。
梦入神山教神妪[12],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13],露脚斜飞湿寒兔[14]。
赏析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时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箜篌最早见于中国汉代,分竖箜篌和卧箜篌,新型的箜篌是竖箜篌和卧箜篌的巧妙结合,音色纯美而富有表现力。唐代箜篌的演技很高,流传也较广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誉为唐诗中描写音乐题材的名篇。唐代诗人岑参、顾况、元稹、张祜、李商隐等,也都在诗作中完美地表达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十一年(816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显含蓄。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优美悦耳的弦乐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得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湘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突破交代人物、时间和地点的惯常顺序,从而突出了乐声,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手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到终篇,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乐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风冷露也感觉不到了。“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皇帝,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末两句改用静物,形成烘托。吴刚静依桂树,玉兔蹲伏一旁,都沉浸在美妙的弦乐声中。
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思考与练习
1. 此诗描摹与形容乐声的句子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2. 背诵此诗。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