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夜归临皋<sup>[1]</sup>①

临江仙 夜归临皋[1] : 苏轼


夜饮东坡[2]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3]?夜阑[4]风静縠纹[5]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苏轼(1037—1101年),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元年(1094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340余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115卷。词有《东坡乐府》等。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作者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写醉归而家门已闭,童仆酣睡,他无法进门,只得倚杖听江涛之声以遣时。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桴”(《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则是“倚杖听江声”时的思绪之叙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也是检讨平生之语。他其实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人生的思考,此时他被看管于黄州,前此给他加的“讪谤罪”不过是党派之争时欲加之罪的一种借口,这种现实,不能不说对他自幼培养起的儒家用世之志意是一个很残酷的考验。这时他想到了庄子,《庄子·知北游》中说:“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夫有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这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一句所本。又《庄子·庚楚桑》云:“无使汝思虑营营。”这是“何时忘却营营”一句所本。庄子主张心的自由,不为外物所役使,这在苏轼那里得到共鸣。他在这里化用庄子的话,也是在说他是用道家那种超旷之精神来开解他儒家用世之志向的落空。当其身处逆境时,庄子的话为他带来一些宽慰,也使他更清醒于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他在此一思考中由原来被贬后的内心之不平而渐趋平静。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写江水,亦是写心境。身被拘管,心却是管不住的,从这里开始,乘着思想之舟,心游于物外,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这余生也自得一个大自由。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词人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传说当时人听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二句,认为苏轼跑了,黄州太守徐君猷怕在他手下走失了这个罪人,便派人查看,原来苏轼正在家中酣睡(见叶梦得《避暑录话》)。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苏轼不会逃跑,这首词写了他思想上的一种开悟,是他心路上的一种前瞻,他的内心为之澄明,所以他才睡得那么塌实。此时的苏东坡,实非常人可解也!
在这首词中,词人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一种在精神上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一种磊落豁达和襟怀。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思考与练习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期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作者想要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理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