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3)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5)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6)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7)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10)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11)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12)平声蒸。(13)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14)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15)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1)屋沃。(2)觉药。(3)质物及月半。(4)曷黠屑及月半。(5)陌锡。(6)职。(7)缉。(8)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
柏梁体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入律的古风
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高适、王维的一派(入律),后来白居易、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苏轼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才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