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生平和思想①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陶渊明少年生活贫困,但家庭教育良好。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29岁时入仕为江州祭酒。因不堪吏职,不久即解职归里。后来召为江州主簿,未到任。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夙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表达了他归隐的想法。元兴二年(403)冬,因母亲孟氏病卒,遂归浔阳居丧。后入刘裕幕为镇军参军,赴任途中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405),转入刘敬宣幕为建威参军。是年8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就辞官归隐了。关于这次辞官的原因,《宋书》本传记载说,郡遣督邮至,县吏告诉他说,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当日即解印绶辞职归里。作《归去来兮辞》,说是“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趁“迷途其未远”,归耕田园。归田后作《归园田居》5首,写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陶渊明此次归隐,再也没有出仕,义熙四年(408)他家遭火灾,家境渐渐衰落。义熙七年后,陶渊明移居南村,作有《移居》2首。隐居后,陶渊明性情颇为恬淡,有时自己耕种土地,所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之三)。与他往来的文人也有不少,他们在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晚年的陶渊明愈加贫困,但却不愿出仕。义熙十四年(418),朝廷征召为著作郎,不就。刘裕纂晋建立宋朝,陶渊明更厌倦了政治,此时所写《述酒》诗,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新朝的态度。宋文帝元嘉三年(426),江州刺史檀道济往见渊明,劝他出仕,又馈以粱肉,渊明麾而去之。元嘉四年(427),渊明病情加剧,作《挽歌诗》3首,其第3首末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达了他对死亡的平静态度。此年11月,渊明病卒,年63。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萧统所编陶集虽然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5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不能肯定。

早年生活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为您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生平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中国当代文学史即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为找寻中华民族发展之路不断上下求索的历史。他们把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与自身的拼搏紧紧地连在一起,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其代..

薛道衡生平简介①

  薛道衡(540—609年),隋朝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后为隋炀帝所杀。少孤,好学。北齐武平年间即有诗名。和卢思道齐名,在隋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余..

杨广生平①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

庾信生平简介①

周弘正生平①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是晋光禄大夫周顗的第九世孙。祖父周颙,是齐朝的中书侍郎,领著作。父亲周宝始,是梁的司徒祭酒。弘正幼年丧父,与弟周弘让、周弘直都由伯父侍中护军周舍抚养。   周弘正那时十岁的时候就懂《..

萧纲生平①

  梁武帝天监二年十月二十八日(503年12月2日),萧纲出生在显阳殿。天监五年(506),封为晋安王,食邑八千户。天监八年(509),任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天监九年(510),改任使持节、都督南北兖、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宣毅将军、南兖..

吴均生平简介①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