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①

  王充,东汉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先世因军功受封会稽阳亭,后失爵,以农桑为业。祖汛,因避仇举家南迁会稽,留在钱塘,以贾贩为生。父诵,因与豪家结怨,迁居上虞。少年时曾到洛阳太学学习。他博览群书又不守章句,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王充担任过地方官员,因与上司不合而辞官还家,潜心著述。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现仅存《论衡》。

  充自幼好学,6岁读书,8岁受《论语》、《尚书》,日诵千字。及长,以孝闻名乡里。后到京师太学受业,曾师事班彪。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即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回乡授徒自给。曾任郡、县功曹及州从事等职,因性恬淡,不贪富贵,且与当政者不合,多次谏争,遂离职家居。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世书俗说,多所不安,遂闭门潜思,考论虚实,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专心著述,前后30年,成《论衡》85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重要著作。蔡邕至会稽,王朗为太守,先后得之,以为异书,秘不示人。章帝时,会稽太守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谓“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章帝特诏公车征召,以病辞。年七十,又作《养性书》16篇。墓在上虞滨笕乡乌石山。《后汉书》有传。

  在天道观上,王充用天地表示整个自然界,认为天地之间充满元气,元气交感产生万物,在万物背后没有一个指使它们生成变化的主宰,驳斥了“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的“祥瑞”说、“谴告”说,认为灾异现象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引起的,与社会政治好坏无关。对当时流行的世俗迷信,王充也进行了批判。关于形神关系,指出人的精神不能离开形体单独存在。精神是人体内“精气”的作用,精气依赖人的血脉,人死精神即散。

  在认知论上,王充否认“生而知之”,强调学以求知。他提出“ 实知”、“效验”的观点,认为实效、事实是检验认知是否正确的标准,指出圣贤的言行也不都是正确的。王充还较全面地阐述了逻辑学中的论证问题,肯定“推类之知”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人性和教育的关系上,既认为人性善恶与人禀受的气有关;又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性行”的决定作用,指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王充的伦理思想重视功利,同时肯定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治国必须以德为主。他强调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对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制约作用。

  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后起的朝代较之已往的朝代总是后来居上。

  在文学理论方面,王充强调“真”是“美”的基础,他主张文章的内容必须真实,反对描写虚妄的迷信内容;认为文章应有利于社会教化;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反对“华伪”之作;注重独创精神,反对模拟因袭;提倡文章语言的口语化,反对古奥艰涩的文风。

  王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古代哲学中天人关系、形神关系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在认知论、历史观方面的探索,为后起的哲学开拓了思路;对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论的尖锐批判,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维的发展。王充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用元气理论直接说明社会现象;不了解造成人们等级差别的社会原因,甚至用骨相解释人的富贵贫贱。

为您推荐

董仲舒后世纪念①

董仲舒墓   董仲舒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   一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下马陵街。董仲舒墓位于古南城墙和平门内以西600米处马道以北,唐代、明代修城,此墓皆得保存于城内,官吏军民至此下马,以示崇敬,故称“下马陵”..

班彪①

  班彪,(3~54年),字叔皮,东汉初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新莽末为河西大将军窦融从事。后随窦融归东汉,任徐令。因病免官后专心著史。以《史记》叙事止于汉武帝太初年,作《后传》为《史记》续篇。后起用..

刘向①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少年时,善文章。12岁,任辇郎。20岁后,擢任谏大夫、散骑大夫。汉成帝即位之初,改名向,升光禄大夫。河平三年..

董仲舒教育思想①

董仲舒生平简介①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家有大批藏书。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

董仲舒法学思想①

1.主张以“三纲”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   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董仲舒提出了“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说教。所谓“三纲”即《礼纬·含文嘉》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认为“三纲”是按“天意”制定的,任..

董仲舒政治思想①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以儒家学说为骨干,兼收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在世界观上,他提出“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要按照天的意志行动,即所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