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①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中国西汉思想家和政治家。信都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张,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曾任江都王和胶西王相,后辞职回家,专门著书。但仍受到武帝尊重,朝廷每有大议,即派人到他家中征询意见。董仲舒著作很多,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主导意识形态,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在董仲舒思想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有情感,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苍苍之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并以“天人同类”、“人副天数”、“灾异谴告”说为内容,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性仁情贪”的人性理论,强调人道教化的必要。他提出“三纲五常”说,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他还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价值原则,强调道义的崇高性和神圣性。他建议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贤才;提倡“春秋决狱”,以《春秋》经义为标准,断定是否犯罪。董仲舒还提出“奉天法古”,“天不变道亦不变”历史观,用三统三正学说论证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历史是按照赤、黑、白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称为新王必改制,但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宗法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为当时宗法制度提供了主要的理论根据。因而被尊为群儒之首,成为汉代和整个中国宗法社会的重要理论家。

为您推荐

晁错①

  晁错,中国西汉文景时期的政论家。颍川(今河南禹县)人。 简介  以文学任太常掌故,受太常派遣,至伏生处学习今文《尚 书》。旋被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太子家令,得幸于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号称“智囊”。晁错看..

司马迁生平简介①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出身于史官世家,祖先曾为周王朝太史,以后世代为史官。司马迁幼年即随父司马谈读书,10岁便能诵读古文。15岁时,因父迁任太史令,全..

司马迁①

  司马迁(汉语拼音:Simɑ Qiɑn,前145~前86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年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也有人认为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

邹阳①

李斯①

  李斯,(?~前208),中国秦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

陆贾治国理念①

行仁义、法先圣   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汇黄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归本于儒家的仁义观,对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发展,在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

陆贾后世纪念①

陆贾墓   陆贾墓,位于陕西省永寿县店头镇桃花塬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贾墓三面环沟,一面接塬,现属店头镇关牛山林场,周围松柏杂树交翠。墓前原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石碑一通,上书“汉太中大夫陆公贾墓”,署“清代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