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西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年好学,博览多识,沉默好深湛之思。不羡慕富贵,不戚于贫贱,不趋炎附势,是一位具有独立意识,矢志向学的学者。40岁后始游京师,以辞赋而闻名,得到汉成帝的重视,任给事黄门郎。历成、哀、平三世,不能升迁。王莽篡位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后召为大夫。
扬雄早年喜好辞赋,曾摹司马相如,写了《甘泉》、《羽猎》、《长杨》等赋,仿屈原楚辞,写了《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此外,还写有《酒箴》、《逐贫赋》、《太玄赋》、《解嘲》等,皆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晚年以为作赋乃“童子雕虫篆刻”,不能起到讽劝作用,就不再写了。
扬雄的哲学著作是《太玄》与《法言》。他著《太玄》,是要阐发道家的自然哲学,探讨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论述损益盈虚、物极则反的“阴阳消息”说和“因革相成”说,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变化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变革,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法则,从而成为汉代辩证思维的代表人物。并依据此种思维,提出了“玄摛万类”的宇宙发生论,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是一个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由“玄”也即“元气”自身演化、自身展开的自然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气贯通起来的系统。从而改造了汉初黄老之学和《易纬》的气论学说,确立了“元气说”的理论形态,为汉易象数之学和卦气说提供了哲学根据。
扬雄在《法言》中,对先秦诸子之学和春秋战国以后的历史人物多有评论,以褒贬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他推尊孔子和五经,又以孟子不异于孔子,实高出于诸子之上;对老庄邹衍皆有所取舍,推崇无为而自然,又有所改造,主张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强学力行,为政日新。他对当时的谶纬迷信和神仙思想也作过深刻批判。
扬雄强调知识的重要,他说渡海须用舟,乘舟须用楫,要不迷失方向,须有知识。他提出了“尚智”的观点,强调智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扬雄提出了人性“善恶混”的学说,认为后天的修习锻炼是人为善为恶的关键,主张加强道德修养。
扬雄的哲学著作和文学篇章对后人产生过重大影响,受到以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极力推崇。西汉末年,桓谭认为他超过了周秦诸子。王充称赞他“材拟圣人”,是“鸿儒”。唐代韩愈则将扬雄同孟轲、荀况相提并论,以为荀况与扬雄是“大醇而小疵”。北宋司马光用30多年时间集注《太玄》和《法言》,称赞扬雄为大儒,王安石则称其为“先觉”。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