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古今论①

  荀子通过对古今问题的总结,对历史发展中社会制度的继承和变革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历史总是处在更新代谢的发展过程中,要承认今胜于古。一定要以今天的眼光回头看千年之前,要以现实的需要去研究历史,站在今天的高度去衡量古人,所谓“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历史发展的规律(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古今虽有差异性,更具有一致性,所谓“以道观尽,古今一也”。在认识到历史的古今差异基础上,要从“道”去把握古今发展的一致性,从而认知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连续性。

为您推荐

荀子知行观①

  荀子认为人是具有认知能力的,外物是可以被认知的,而人的认知能力只有与外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能力。人的认知开始于“缘天官”,即以感官接触外物。进而以“天君”(心)来对感性认知分析和辨别。“心”须达到“虚一而..

荀子群分论①

  荀子从人的社会本性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张力探讨国家社会的起源和礼仪规范的功能。人具有区别于动物而自觉地组成社会群体的能动性。人与人之间一方面有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的分工而必须互通有无、相依而存。..

荀子人性论①

  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认为,自然而就的谓之“性”,后天人为的谓之“伪”。人若放纵“好利”、“疾恶”、“好声色”的本性,必导致犯分乱理、争斗暴力。故圣人出而制定礼法,教化人们,于是辞让行,文理通,天下..

荀子天人观①

庄子①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

荀子①

  → 这里是关于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条目。关于荀子的著作《荀子》,见“荀子(著作)”   荀子,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赵国人。生卒年由于史籍记载较略而不详。他生活的时间约为..

商君书四库提要记载①

  《商子》·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秦商鞅撰。鞅事迹具《史记》。鞅封于商,号商君,故《汉志》称《商君》二十九篇,《三国志·先主传注》,亦称《商君书》。其称《商子》,则自《隋志》始也。陈振孙《书录解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