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为人是具有认知能力的,外物是可以被认知的,而人的认知能力只有与外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能力。人的认知开始于“缘天官”,即以感官接触外物。进而以“天君”(心)来对感性认知分析和辨别。“心”须达到“虚一而静”的“大清明”状态才能“知道”(认识事物的根本规律)。荀子认为,人的认知的闻、见、知、行四个阶段,行是最重要的,“学至于行而后止矣”。荀子提出“解蔽”(解决认识的片面性)的主张。他认为,思想认知上的主要毛病在于以偏概全、以一蔽十。诸子各家都得到“道”(全面的道理)的一隅。要克服认知的片面性,就要“知道”。
为您推荐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天”主要指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风霜雪露、山川草木的自然界。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地自然有其固有秩序和运行过程,不依人的好恶而移易。天与人各有职分,其本质差异在于天的自然性和人为..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
→ 这里是关于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条目。关于荀子的著作《荀子》,见“荀子(著作)”
荀子,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字卿,赵国人。生卒年由于史籍记载较略而不详。他生活的时间约为..
《商君书》,又称《商子》,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商君书》二十九篇。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商君书目录)其中也保留了商鞅遗著,记录了商鞅的言行,大概..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
→ 这里是关于战国中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条目。关于孟子的著作《孟子》,见“孟子(著作)”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受业于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