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①

  → 这里是关于战国中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条目。关于孟子的著作《孟子》,见“孟子(著作)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中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幼年丧父,家庭困顿,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学成之后,收徒讲学,游说诸侯,到过梁国(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孟子曾为客卿数年,因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终未能得到实施的机会。晚年退居故乡,专心从事教育活动,与他的高足万章、公孙丑等整理《诗经》、《尚书》,阐述和发挥孔子的思想,成《孟子》七篇。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主张天人合一,把“诚”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以天为基石。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君子“创业垂统”为的是事业继续,但能否成功则在于天。人的善性来自天赋,人只要反求自身、扩展本性就可以认识天。孟子将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把人伦关系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了说明道德规范的内在根据,孟子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他认为,人人内心自然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善端”,称为“四端”。它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所在,是人们善德的开端和潜在可能。只要人们扩充善端,存养善性,坚持不懈,都可以成为尧舜圣人。孟子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思想,从“仁义”道德出发推演出“仁政”的政治方案。他把民心的向背看作是政治成败的关键,导出“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的论断。他主张从整理田界开始,采取鼓励生产的措施,给民众以“恒产”,使民安居乐业。他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提出“尚志”的道德教育原则,以及养气寡欲、改过迁善、反求诸己、专心有恒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诸说纷纭。孟子捍卫儒家的思想原则,抨击辩驳别家他说。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得到唐代韩愈及后来大多数儒家思想家的推崇。孟子被推崇为儒家道统的传道人,称为“亚圣”。《孟子》从北宋开始成为儒家的经典,与《论语》、《中庸》和《大学》一起成为士子的必读书。孟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您推荐

老子美学思想①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

墨子①

  → 这里是关于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条目。另有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墨子》条目,见“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战国初墨家创始人。姓墨名翟。常居鲁。相传原为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后长期住在..

老子道教中的老子①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

老子影响①

老子社会政治论①

  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

老子①

  → 这里是关于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条目。另有 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老子》条目,见“老子”   老子,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唐玄宗天宝二年,追封他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载则册..

老子辩证法思想①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