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社会政治论①

  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不标榜仁义,而自有仁义。等到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仁义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是一种复古思想。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

为您推荐

政治是个历史性概念

为了正确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需要对政治这个概念重新解读。 政治这个概念和其它许多概念一样,是历史的。随着人类政治生活实践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人们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最初,古代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

政治文化与研究范畴

在50—70年代这个时间范畴里,意识形态不仅表达了国家现代性追求的方式,同时它也是一切领域的决疑术,是知识范畴的意义体现,人们普遍相信意识形态可以处理所有的公共事务。就文艺学而言,它规约的范畴不仅是有限的,而且..

政治文化与研究心态

政治文化揭示了由不同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并用“群体无意识”的概念揭示了民族群体的政治心态。这种心理结构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情感,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宣..

政治文化和学术史

诗言志与文人关心政治的传统

  中国古老的文学传统早已规定了“诗言志”的准则。这个“志”,见仁见智。从抒情主体方面考察,这个“志”,当指“情志”,即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感情。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理想人格来看,其“志”则应是儒家的思想伦理道德。以..

文人的政治理想与从政的矛盾

  关心政治成为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倾向。重要的是,他们对政治的态度是认真的,个个都以政治家自居。其理想和抱负,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堪称远大,都与一个政治家别无二致。但在从政过程中,少有成功的例子。究其原因,还是文人..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五光十色,斑烂绚丽。近百年间政治文化的日益革

,社会制度的频繁更迭, 意识形态的纷纭多变, 使得20世纪的数代学者在运用不同的 历史观、文学观及文学史观,对1840—1919年间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予以观照、阐 释、评价时,显示出极为明显的认识差异。这些认识差异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