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简称《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15国风,共160篇。
“国”是指周代的诸侯国和地区或方域;“风”即乐曲,也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是相对于周天子的京都而言的各地的地方小调。《诗经》中的《国风》即指配有这种地方小调的诗歌,其中包括很多各地的民俗歌谣。《国风》产生的地域很广阔,大体说来,北至山西,西至陕西,南至湖北,东至山东都有诗歌产生,其中尤以河南为多。各地的风俗习尚,诗中多有反映。如郑、卫两国地处中原,商旅云集,男女交往少有约束,多桑间濮上之音和投桃报李之作。《郑风》共21篇,情诗占了大半。《卫风》10篇,涉及爱情、婚恋的也不少。秦国地接戎狄,惯于习武征战,《驷驖》、《小戎》描写车马军容之威,《无衣》抒发同仇敌忾之情,正是秦地劲悍尚武风气的反映。陈国原始巫风尚存,迎神祭祀,载歌载舞,在《宛丘》、《东门之枌》中依稀可见。
《国风》大体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西周初期的作品,如《豳风·七月》、《豳风·破斧》是《国风》中最早的作品。春秋中期的作品,如《秦风·黄鸟》、《陈风·株林》则是《国风》中最晚的作品。其他绝大部分作品产生的具体年代难于考索。
《国风》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凝结着他们的理想和智慧,是《诗经》精华之所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主要内容包括:
1.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反抗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豳风·七月》叙述劳动人民一年四季从事繁重劳动,但劳动果实却被剥夺,只能过着无衣无食的悲惨生活。《魏风·伐檀》尖锐嘲讽不劳而食的剥削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强烈的质问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劳动人民对于剥削阶级的仇恨和反抗,表达了他们变革黑暗现实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揭露徭役和兵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徭役和兵役也是当时劳动人民的十分沉重的负担。《唐风·鸨羽》写“王事”频仍,民不聊生,沉重徭役下人民的痛苦呼号。《王风·君子于役》从征夫家属的角度,委婉地表达了对于徭役和兵役的痛恨和不满。《豳风·东山》从家乡的败破景象,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表达了对于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
3.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行的憎恨。《秦风·无衣》表现广大人民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鄘风·载驰》表现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危亡,奔走呼号的崇高爱国精神。《陈风·株林》揭露陈灵公的荒淫无耻。《鄘风·相鼠》鞭挞统治者的恶德丑行。
4.反映美好爱情和婚姻家庭生活。《周南·关雎》写青年男子大胆、真率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邶风·静女》写一对青年从愉快赴约,到急切等待,直至幸福会见,表现了幽会的全过程。《卫风·氓》再现了婚姻家庭悲剧,写女子恋爱、成婚、持家、被弃,表现了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5.讴歌愉快的劳动生活。《周南·芣苢》是当时妇女在山坡野地三三两两采集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表达了劳动的欢乐。《魏风·十亩之间》是女子采桑时所唱的歌,抒写劳动之后轻松离去的愉快。
《国风》运用赋比兴手法歌咏景物、直抒胸臆,语言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富于极强的表现力。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