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①

  先秦散文,中国远古至秦统一前的无韵文。先秦散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上溯到6000年前。半坡遗址中陶器上刻划的类似符号的图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文字的孑遗。直至商代,中国才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这就是甲骨文和青铜铭文。商周之际 ,中国出现了一部以卜筮为主要内容的巫书《周易》。《周易》是巫官文化的代表,它驳杂零乱,仅处于散文的萌芽阶段。

  先秦散文形成的标志是《尚书》。《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汇编,是记言文之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主要内容是记录殷商、西周时期王公的言辞、政令 。是史官文化的代表 。现存的《尚书》已几经聚散,真伪杂糅。其中《盘庚》三篇和《周书》部分,分别保存了商、周二代的重要文献,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先秦散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代既是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文化学术空前辉煌璀璨的时代,出现了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转移到了“士”这一阶层手中。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随之兴起。由于“士”阶层比较复杂,在讲学和著述中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相互展开辩论 ,活跃于政治舞台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为宣传自己的主张纷纷著述立说,遂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采的诸子散文著作。

  据《汉书·艺文志》,先秦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其中儒家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有《老子》、《庄子》;法家著作有《韩非子》;墨家著作主要有《墨子》 ;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主要经历3个阶段:①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老子》为代表,以简短的不成文的语录体或格言体为主要形式。其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全书没有完整的体系和篇章结构;风格温文尔雅、雍容和顺;语言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不少成为常用的成语或格言。②战国中叶,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以富有文学性的对话体为主要形式。其中《孟子》以善辩著称,多带驳论性质。其论辩,高屋建瓴,锐气逼人,机锋百出,喷薄有力,往往有一种“其锋不可犯”的气势,使对方理屈词穷,无以置辩。《孟子》虽尚未脱离语录体,但无论从篇章结构,还是文采言辞来说,都较之《论语》有了很大发展。《墨子》成书略晚于《孟子》,在形式上仍属记言,但已不是只言片语而是首尾完整、富有逻辑性的论文了。它质朴无华 ,以逻辑严密著称。《庄子》虽然也未完全脱离对话论辩的形式,但已实现了向专题论文的转化。它行文汪洋恣肆,想象奇特,寓说理于形象之中,极富于文学色彩。③战国末期 ,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它们已完全摆脱了以驳论为主的对话体,成为讲究逻辑、注重修辞的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以正面论说为主。其中《荀子》可称为长篇专题学术论文集。它论点突出,比喻繁富,注重修辞,表现出高度的组织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技巧。《韩非子》多为长篇议论文 ,有立论,有驳论,峻峭挺拔,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先秦论说文体成熟的标志。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没有巫、史之官的文化垄断,也没有秦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和汉儒经学的禁锢,作家思想解放,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正是诸子散文争奇斗艳、风格各异的原因。

历史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及各国王者身旁都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把简策按时间顺序编列起来,就成为史书,或称“春秋”,或称“史记”。据《墨子·明鬼》记载,当时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所谓“百国春秋”。只可惜这些诸侯国的“春秋”后来大都亡佚了,只有“鲁春秋”流传下来,这就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春秋》相传为孔子所著。它记事极为简略,用字严谨、措辞隐晦,暗喻褒贬。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或“孔子的微言大义”。正是由于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相继出现了各种解释《春秋》的书。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偲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以《春秋》为纲,兼采了各国的史书文献、野史逸闻,具体地展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左传》特别讲究叙事艺术,善于描写战争和“行人”辞令,注重文采、修辞和合理的铺陈夸饰,标志着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也创立了中国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

  除此之外,记载春秋历史的散文著作还有《国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8国的部分史实 ,以记言为主。所记内容残缺不全,无论从史学还是文学的角度看都远不如《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

  继《国语》之后,又出现了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总集。它铺张扬厉、纵横驰骋;指陈利害、危言耸听;极富于雄辩夸饰的特点,有说服力和鼓动性。比起《左传》来,《战国策》更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如苏秦、张仪、鲁仲连等等,都写得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战国策》的出现,标志着历史散文已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到了以多采的文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形象生动的刻画,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为您推荐

先秦散文①

  先秦散文,中国远古至秦统一前的无韵文。先秦散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字的起源可上溯到6000年前。半坡遗址中陶器上刻划的类似符号的图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文字的孑遗。..

先秦寓言①

  先秦寓言,中国先秦时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寓言最早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口头流传,所谓“齐东野人之语”。它往往具有诙谐幽默..

散文诗①

  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以散文体式表现诗的意趣情调,将诗的凝练概括和散文的自由灵活有机结合起来,兼有自然舒展的散文美与谐调合拍的音乐美,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律没有..

散文①

散文之最①

散文之最 : 最早的散文集: 《尚书》 最早的历史文献著作: 《尚书》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箴文: 《虞人之箴》 最早的文学理论专篇论文:三国魏时曹丕的《典论·论文》 最早的语录体散文: 《论语》 最早的创作..

日本古代散文“三璧”①

日本古代散文“三璧” : 日本平安时期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镰仓时期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的并称。..

散文诗①

散文诗 :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诗歌体裁。散文诗没有固定的句数和字数,也不用分行和押韵,整散不一,错落有致,既具备诗歌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作用,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