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写于公元前11~前6世纪,但它反映的生活却远远超过这个范围:上至神话传说时代,下至春秋,这个时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周代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乃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都作了全方位的形象的反映。它以其特有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成为那个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民族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和《大明》等5篇诗歌,以简朴的笔触记录周民族发祥、创业直到灭商和建立周朝的历史。《生民》带有神话色彩,叙述周民族始祖后稷神奇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传说。后稷发明农业,实际是周民族自己对农业伟大贡献的写照。把自己的发明归于神,表现出对这一伟大发明的自豪和赞美。《公刘》叙述周人在公刘率领下,由邰迁豳以及在豳地开垦荒地,营造居室,建设家园的历史。《緜》叙述古公亶父率领周人由豳迁岐,划定疆界建立城郭的历史。《皇矣》写文王伐密、伐崇,发展壮大周民族的伟大功绩。《大明》主要描写并赞颂武王伐纣推翻殷商统治的辉煌胜利。这5篇诗歌,神话与历史、想象与真实相交融,以鲜明的形象和故事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周民族历史上由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其时间跨度超越千年(公元前21~前11世纪),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生动地表现出民族史诗的特征。
农事诗 周人以农立国,重视农业,以农耕文化为背景的农事诗较发达。按内容,农事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描绘农奴生活为主,如《豳风·七月》叙述农奴一年到头无休止的繁重劳动和饥寒交迫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另一类以叙述农事过程以及有关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为主,如《小雅》中的《楚茨》、《甫田》、《大田》,《周颂》中的《臣工》、《丰年》、《载芟》等。这些诗歌具体叙述了从春种到秋收的农事过程和丰收的景象。周人对于自己在农业上取得的成绩充满了自豪,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对与农事有关的日常生活叙写中,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如宾主之间、长幼之间的和谐和美满。这两类农事诗合在一起,也许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周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战争诗 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按内容,战争诗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周天子对外战争的诗歌,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和《六月》等。宣王时代,四夷入侵,周朝兴正义之师,进行了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作品表现出征将士英勇抗击侵略的爱国精神。虽然是直接反映战争,却从不描写厮杀和格斗,而更多的是渲染车马旗服之威、军行纪律之严以及凯旋的盛况,体现了崇德义,重教化,不战而胜的军事思想。《采薇》表现士兵勇赴国难,驰骋疆场,又顾念家室,幽怨萦怀的复杂心情。另一类是反映诸侯对外战争的诗歌,如《秦风》中的《无衣》,表现慷慨激昂、团结互助、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可以看出,战争诗不但写了战争,更写了人们的思想、精神、感情和心理。
怨刺诗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出现了大量的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怨刺诗数量较多,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鄘风》中的《墙有茨》、《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大雅”中的《民劳》、《板》、《荡》,“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等。这些诗歌,或揭露嘲讽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无功受禄,或抨击统治者的腐朽黑暗、无耻丑行,无不寓寄着强烈的怨愤。“大雅”中怨刺诗的作者社会地位较高,有的本身就是公卿贵族,其诗愤激中多有忧虑和劝谏。“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统治阶级中地位较低,其诗愤激中多有不平和哀怨。《国风》中怨刺诗的作者多为劳动人民,其诗愤激中多有愤怒和指斥。
婚恋诗 婚恋诗是指以恋爱、婚姻和家庭为主题的诗歌。这部分诗歌也较多,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除少数几篇在“小雅”中外,绝大部分都在《国风》中。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多彩,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诸如对爱情的追求、相思的痛苦、幽会的期待,以及新婚的欢乐和幸福。尤其突出的是,还写了爱情、婚姻遭受的挫折和压力,如《郑风·将仲子》中父母、诸兄和旁人之言的“可畏”,使青年男女内心充满矛盾和不安。面对挫折和压力,《鄘风·柏舟》中的主人公呼天抢地,誓死不屈。这样把爱情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作品的意义更丰富,人物性格更突出。《邶风·谷风》和《卫风·氓》写了男女在家庭中的不同地位和给妇女造成的不幸,触及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说明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
此外,《诗经》还有很多诗歌,如祭祀诗、宴饮诗、田猎诗、赞颂诗等,也都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