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托夫人①

 

  哈丽叶特·比切·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1811年6月14日出生于北美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

  南北战争,即黑奴解放战争,是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但从19世纪20年代起,废奴问题就成为美国进步舆论的中心议题。当时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都站在废奴的一边,为解放黑奴而呼吁。斯托夫人是这批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汤姆叔叔的小屋》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也把内战搬上了历史舞台,斯托夫人因此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1名。

  斯托夫人的父亲是著名牧师里曼·比彻。幼年因父亲关系颇受加尔文教派影响。青年时期因其叔父萨缪尔·福特的影响接受了自由主义信仰。她喜欢读司各特的浪漫小说,这在她后来的著作中有明显反映,1832年,她随全家迁往辛辛那提,在一座女子学校教书,写了一些关于新英格兰生活的随笔。1836年,她与父亲所在的神学院的C.E.斯托教授结婚。其间,她访问了肯塔基州,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奠基了她小说的基调。1850年,她随丈夫迁至缅因州,那里关于反奴隶制的讨论使她无比激动,于是利用空闲时间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小说引起强烈反响,使她一举成名。

  为了反驳保守势力的攻击,1853年她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引用法律、法院档案、报纸和私人信件等大量材料证明她的小说所揭露的事实。她的其他主要著作有《德雷德,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奥尔岛上的明珠》(1862),《老镇上的人们》(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以及一些宗教诗,收入1867年出版的《宗教诗选》。她还写过一篇虚构的维护女权的论文《我妻子和我》(1871),今天常常被女权主义者引用。

  斯托夫人晚年主要住在佛罗里达,在《棕榈叶》(1873)一书中描写了她在那里的宁静生活。

  1896年,她在哈特福德去世,终年85岁。与丈夫合葬于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校园内。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流传使斯托夫人成了一位世界注目的人物。她应邀三次访问欧洲。在英国,她受到维多利亚女王和艾尔伯特王子的接见。她还会见了著名作家乔治·埃利奥特、狄更斯、金斯莱、拉斯金、麦考利和格拉德斯通。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的普通人民更是热烈地欢迎这位来自“新大陆”的废奴女英雄。在爱丁堡,人们捐赠一千枚金镑硬币,请斯托夫人带回美国献给北美的废奴运动。

  当然,在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版赞美声中也夹杂着阵阵责骂的喊叫,代表南方奴隶主利益的宣传喉舌《南方文学通讯》等,指责斯托夫人“歪曲事实”,小说是“幻觉的反映”。起初,《汤姆叔叔的小屋》还能在南方书市自由出售,不久,便成了禁书,谁有这本书就会感到不安全。为了回答对她的非难和诬蔑,斯托夫人编写了《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说明》,公布了有关该书写作的背景材料、文件、轶事、谈话纪要等内容,一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的说明;第二部分批评了逃奴法;第三部分介绍了若干黑奴的典型经历,指出变革南方奴隶制度的必要性;最后部分是对教会的分裂立场的指控。《关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说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一个曾靠偷印《汤姆叔叔的小屋》发财的英国出版商,见利忘义,又偷印《说明》五万册,梦想再发一笔横财,但最后因销路不好而破了产。

  《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了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1862年,林肯总统在白宫接见斯托夫人,评价她的书时,在扉页上题词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在谈到斯托夫人的历史地位时,柯克·门罗认为:“她不仅在世界著名妇女中是出类拔萃、名列前茅的,而且在决定美国人民命运的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她的影响超过其他的任何一个人。……当然,废除奴隶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功成业就的事,它是众人的事业,但是,《汤姆叔叔的小屋》所产生的影响是最伟大的,最深远的。”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学意义也是勿需置疑的。范怀克·布鲁克斯说:“撇开小说写作的氛围不谈,《汤姆叔叔的小屋》不失为反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部伟大的民间传记。”著名诗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称该书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很久以后,斯托夫人的儿子和孙子用诗一般的语句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像燃起的熊熊烈火,闪亮了天边;象汹涌的感情潮流席卷走眼前的一切,然后越过浩瀚的大海,将影响波及全球。全世界都在思索和谈论着它。”

为您推荐

马鸣①

  马鸣,古印度佛教诗人,戏剧家。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2世纪。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来皈依佛教。现存主要文学作品是两部叙事诗和3部戏剧残卷。叙事诗《佛所行赞》写佛陀生平事迹;3部戏剧残卷(出自中国新疆吐鲁番,1911年..

普列姆昌德①

  普列姆昌德(1880~1936;Premchand),印度印地语作家。1880年7月31日生于北方邦贝拿勒斯附近的拉莫希村,卒于1936年10月8日。原名滕伯德·拉伊。5岁开始在农村上旧式学堂,念波斯语和乌尔都语,后转入正规小学。后为负担一..

跋娑①

  跋娑(约2~3世纪),古印度梵语戏剧家。他的作品长期失传,1909年发现13部戏剧抄本,被称为跋娑十三剧。这些作品分别取材于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黑天传说、优填王传说及其他民间传说。其中的《惊梦记》是..

印度文学①

久保田万太郎①

  久保田万太郎(1889~1963;Kubota Mantarō),日本剧作家,导演,小说家,俳句诗人。生于东京。1914年庆应大学文科毕业后参加旧剧研究会,1932年起在筑地座任导演,1937年与岸田国士等人成立文学座剧团,导演《女人的一生》、《..

昆昌与昆平①

  《昆昌与昆平》(Khunchang Khunbhan),泰国长篇叙事诗。共43100多行。原为口头流传的民间说唱故事,发源于素攀地区。阿瑜陀耶王朝二世王时期搜集整理,写成长诗。1767年,在缅军攻陷阿瑜陀耶时散失。到曼谷王朝拉玛二..

小林多喜二①

  小林多喜二,日本小说家。1903年10月13日生于秋田县一贫苦农民家庭,卒于1933年2月20日。1907年,举家迁居北海道小樽市。1916年,进入小樽商业学校。1921年,升入小樽高等商业学校。1924年毕业后,就职于北海道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