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①

《摩诃婆罗多》书影 《摩诃婆罗多》手卷中描绘俱卢之野战争的插图 《摩诃婆罗多》中的少年黑天 《摩诃婆罗多》中的难敌将田比摩投入水中  《摩诃婆罗多》,(天城文 महाभारत、IAST Mahābhārata),印度古代史诗。一译“玛哈帕腊达”,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另一部是《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全长74000颂(“输洛迦”,古印度常用的诗体单位,每颂两行32个音节),此外还有一些散文句,总共有180万个单词,是世界上第三长的史诗,是《罗摩衍那》的四倍。相当《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总合的10倍。世界上只有藏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和吉尔吉斯族的史诗《玛纳斯》可以与之媲美,如果持续不断地念颂,得两个星期才能念完。

  摩诃婆罗多对于印度的哲学和宗教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第六章中的《薄伽梵歌》已经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摩诃婆罗多”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摩诃(Mahā)是伟大的意思,讲述的据说是创立印度王国的婆罗多王后裔的故事,在古代印度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流行,后来流传到亚洲各国如印尼、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斯里兰卡等国,是亚洲文化的远古源头之一。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之间。传统说法称史诗的作者为广博仙人,但此人可能是传说中的人物,现今无法考证。抄录者为象头神,而原始故事则一直在民间流行,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之前。

  这部内容复杂的巨著,在印度历来不是把它作为俗书,而是作为圣典。对于它,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解说,现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大体说来,近代研究者有两种倾向:一是分析性的研究,不少人努力去分别历史层次,想找出原始的史诗“核心”,或者加以各种解剖;一是综合性的研究,认为这部书是一个整体,企图以种种理论说明全书的统一性质。对于全书的意义,国际上至今仍没有一致的说法,还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

为您推荐

彼特拉克,F.①

  彼特拉克,F.(1304~1374;Petrarca,Francesco),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 年 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

往世书①

  往世书,印度古代梵语文学中一批神话传说作品的总称。最后成书年代约在7~12世纪。现存往世书数量很多,统称为18部大往世书和18部小往世书。18部大往世书是:《梵天往世书》、《莲花往世书》、《毗湿奴往世书》、《..

新感觉派①

  新感觉派,日本文学流派。日本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现代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它的始末兴衰与《文艺时代》的创刊停刊密不可分。《文艺时代》于1924年10月在东京创刊,采取同人杂志形式,参加者大多是初登文坛的..

白桦派①

新批评派①

  新批评派,20世纪10~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50年代扩展到美国的一个文学批评派别。提倡细读式的文本分析,以别于着重探讨作家思想、背景以及作品思想、历史、社会政治意义的传统批评。英国美学家和诗人休姆(1883~1917 )..

V.G.别林斯基①

别林斯基,V.G.  别林斯基,V.G.,俄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政论家。生于斯韦阿博尔格城,卒于圣彼得堡。父亲曾任军医。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组织过进步学生文学团体。1833年起为《望远镜》杂志及其增刊《..

奥热什科娃①

  奥热什科娃(1841~1910;Orzeszkowa,Eliza),波兰作家。1841年6月6日生于格罗德罗地区一贵族家庭,1910年5月18日卒于华沙。她曾在华沙寄宿学校学习。1863年1月起义期间积极从事爱国斗争。1866年发表短篇小说《荒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