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剧①

  黔剧,地方剧种,曾名文琴戏,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黔剧是由说唱艺术贵州扬琴搬上舞台扮演而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诞生于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60年代被正式命名。它的唱腔,主要是继承发展了文琴民间说唱艺术的传统。它的表演是在吸收、借鉴昆剧 等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又学习当地各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员一般比较年轻。

  历史沿革

  黔剧的前身是贵州扬琴。贵州扬琴,亦称贵州弹词、文琴,是一种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角色坐唱的说唱艺术。清嘉庆年间,贵筑县的颜词徽,清道光五年(1825)兴义的张国华等人,曾在诗文中提到贵阳有扬琴的活动。今人俞百巍经过多年的高歌研究认为,扬琴“在清康熙年间就开始在贵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历史”(《关于贵州弹词和文琴戏》)。光绪年间,云南扬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丝弦等相继传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扬琴的发展。光绪九年(1833),王石青、蒋发三、丁小瑞三人在贵阳建立扬琴“三友社”,在“文音茶社”里公开演唱。之后,黔西于光绪十一年成立“文音俱乐社”,织金于光绪十五年成立“庭院乐府”,安顺于光绪十六成立 “相悦茶社”,毕节于宣统三年(1911)成立“同乡娱乐会”,1921年前后,遵义、安顺、盘县、铜仁、都匀、兴义、安龙、独山、大方、贞丰等地相继出现了扬琴班社。经过多年的演唱实践,贵州扬琴逐渐成熟定型。据《贵州弹词汇编》记载,最早的贵州扬琴唱本是《二度梅》,于光绪十十六年由王石青编。

  黔剧诞生于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1950年,大定(今大方)县的扬琴艺人为配合“清匪反霸”运动,用贵州扬琴的曲调为秦腔剧本《穷人恨》配曲,用当地方言演出,开创了黔剧的先声。此剧用扬琴、三弦、胡琴伴奏的调子,传达悲喜的剧情,歌曲台词通俗易懂,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1952年秋,黔西县扬琴艺人徐有三、封炳坤、李绍芝、魏利亨等,将婺剧剧本《百日缘》配以贵州扬琴唱腔,用当地方言道白,模仿京剧、川剧的表演、锣鼓,演出获得成功,并取名为文琴戏。尔后,徐有三又将贵州扬琴的传统曲目《搬窑》整理改编成文琴戏排练,在该县武神庙为第一次区乡干部会演出,熟悉的乡音土语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次演出被黔剧界认为是黔剧的诞生。

  1954年春,黔西县成立了业余文琴剧团。为建立文琴戏的观众基础,该团在以后的两年中,到全县百分之七八十的乡镇演出,受到普遍欢迎。随后,该团又到临近的金沙、织金两县演出,为观众喜闻乐见,并激起两县扬琴艺人的仿效。

  文琴戏和黔西业余文琴剧团的出现,引起了中共贵州省委和省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1956年5月,黔西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黔西县文琴剧团,贵州出现了第一个专业文琴剧团。

  1957年后,各地在黔西县文琴剧团的影响下,相继成立了专业或半专业文琴剧团,并于1959到1960年间举行了两次文琴戏会演,黔西县文琴剧团作为贵州的地方剧种出访了四川,到成都、重庆演出。

  1960年2月,中共贵州省委正式将文琴戏命名为黔剧,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同年五年,周恩来视察贵州时观看了该团演出的《卓文君》、《西厢记》选场,同年6月,该团带《秦娘美》、《张秀眉》、《红旗食堂》、《女矿工排》、《搬窑》、《佳期拷红》、《葬花》等剧目晋京演出,尔后又赴上海、杭州公演,均受到欢迎和好评。

  1960年,贵州省黔剧团、遵义专区黔剧团和毕节专区黔剧团,联合排练了《半把剪刀》、《团圆之后》、《珍珠塔》、《双玉蝉》等其它剧种的优秀剧目,并创作演出了《山高水长》、《人民办案》等现代戏。1965年9月,贵州省黔剧团的《山高水长》,遵义专区黔剧团的《考幺女》,毕节专区黔剧团的《把关》、《开锁》等剧,均赴成都参加西南区话剧地方戏汇演。

  黔剧自诞生到80年底,20多年来曾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上演了大量剧目,其中,改编侗剧优秀传统剧目《秦娘美》,1960年拍摄成舞台艺术影片;创作的彝族历史故事剧《奢香夫人》,在编、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达到新的水平。该剧1979年9月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观摩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曾荣获中央文化部戏曲创作、演出一等奖。还有苗族历史故事剧《张秀眉》,以及其它现代戏《山高水长》、《血披毡》、《考幺女》、《把关》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搬窑》、《珍珠塔》、《三难新郎》等都受到观众喜爱。

为您推荐

吹吹腔①

  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板凳戏”,是白族传统的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白族聚居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浓郁的戏曲剧种,当地的百姓称之为唱“乡戏”。过去,每当逢年过节、迎..

戏曲文学①

昆剧《西园记》剧照(汪世瑜饰张继华,王奉梅饰王玉英)  戏曲文学,文学创作的体裁之一,泛指中国戏曲剧本创作。它运用唱词、念白、科介等手段,通过一定的剧本体制,敷陈情节,开展冲突,刻画人物,抒发感情,表达主题思想。它受..

阿伽门农(戏剧)①

《阿伽门农》剧照  《阿伽门农》,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由《阿伽门农》(前458)、《奠酒人》(前458)和《报仇神》(前458)组成,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三联剧。剧本题材取自希腊神话。第一部描写古希腊..

虞美人①

边塞诗①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

诗之六义①

  诗之六义,中国古代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将“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

萨特,J.-P.①

萨特,J.-P.  萨特,J.-P.,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卒于巴黎。中学时代开始接触A.叔本华、F.尼采、H.柏格森等人的著作,这对他的哲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