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剧社,中国职业话剧团体。简称“中术”。1942年,继中华剧艺社获得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加强重庆进步剧运的力量,在周恩来的倡议下,由夏衍、金山、宋之的、于伶等发起,于1942年12月正式成立。总干事金山,领导成员有司徒慧敏、章泯、宋之的、于伶、舒强、沙蒙等。剧社主要成员有蓝马、凤子、王苹、虞静子、凌琯如、黄宗江等。1945年7月,剧社改组,宋之的任总干事,陈鲤庭任艺术委员会主任。1946年春解散。
从1943年2月到1946年1月,中国艺术剧社在重庆先后公演了宋之的的《祖国在召唤》、《春寒》,夏衍的《天上人间》(即《一年间》)、《芳草天涯》,曹禺的《北京人》、《家》,于伶的《杏花春雨江南》,茅盾的《清明前后》,陈白尘的《岁寒图》,宋之的、夏衍、于伶集体创作的《戏剧春秋》,以及A.P.契诃夫的《求婚》等大小15个剧目,共演出470多场。剧社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演剧方向,同时努力提高演出的艺术质量,先后邀请洪深、史东山、郑君里、贺孟斧、叶露茜、张瑞芳、路曦、石羽、陶金、赵丹、秦怡、吴茵等参加剧社的演出,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对宣传民众团结抗日、揭露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起了积极作用。除在重庆演出外,剧社曾到沙坪坝、北碚等地演出《家》,到成都、内江、乐山、自贡等地旅行公演《戏剧春秋》、《牛郎织女》、《雷雨》等剧,扩大了进步剧运的影响。
为您推荐
一.文化的还原
寻根溯源是汉学论着翻译中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之一。汉籍本身浩如烟海,文化内涵又广博精深,海外学者对它的征引宛若随意采撷,典故难寻;对它的解释或体认有时推陈出新,有时又似是而非,因此译文难..
1965年底,关于“形象思维”的论争已接近尾声,从一个粗略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其规模和声势:从1954年初《学习译丛》译载尼古拉耶娃《论艺术文学的特征(作家的意见)》一文以后,截止1965年底,先后有20篇专题论文谈形象思维问题(其..
本文则稍异其趣。窃以为佛教由讲经向俗讲的流变,非特西来佛学传播方式本身特点,亦与中土儒、道影响,尤其是三教竞争之动态大环境攸关,似有未经道出者。谨拈出“三教论衡”一题,略陈鄙见,弄斧班门,以为谈助云尔。
一..
似乎是绕了个大圈,终于回到古文论“复语”的具体目标上来了。对古文论精华“复语”努力的重点我们已经搞清楚了,但“复语”后以怎样的理论形态存在呢?或者我们要以古文论中宝贵的理论资源建构怎样的现代文..
(一)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本土经验
本土经验是民族文学的根基,是发展民族文学的不竭动力,但是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抽象的本土经验,而应本着动态发展的意识,站在世界的角度,激活隐藏在本土经验里美的元素,从而实..
本土经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挥的作用是阻碍还是促进,我们无法用简单地言语来总结回答,当时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实状况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来蓝,我们应当辩证综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