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题与背景:

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免费下载使用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见。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次年(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企图投奔在灵武的唐肃宗,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德二年(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逐句释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杂草丛生。
  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国,指国都,即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指长安城。
  草木深:因人烟稀少,一到春天,更使杂草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伤国事,看到花开,泪水便溅在花上;因与家人分离已久,听到鸟叫声也觉得心惊胆战。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家书:家信。
  抵万金:抵得上万两黄金,比喻十分难得。抵,值,相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简直插不上簪了。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短:短少。
  浑:简直。
  欲:想,要。
  不胜簪:发不能胜任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不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题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念家的深厚感情。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国都长安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将不能插簪子了。古人留长发,在头顶挽成髻,插上簪子和冠连接起来。烽火遍地,家信不通,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更加体会到作者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多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名家点评: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 “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现代·顾随《驼庵诗话》: “(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试题精选:

  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2分)

  参考答案:战争。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参考答案:残破凄凉。


  3.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参考答案:“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2分)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6.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7.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参考答案:B


  8.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参考答案: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到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3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唐朝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全唐诗》编其诗十九卷。(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

为您推荐

感遇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感遇 二首 唐·张九龄 其 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

春晓 孟浩然诗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 春 晓 唐·孟浩然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悯农 其一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悯农·其一 唐·李绅 chūn zhòng yí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

宿建德江①

崔护①

  崔护(772~846年),唐朝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进士第。大和三年(829年),由京兆尹出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皆是佳作,以《题都城南庄》..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①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 中小学生系列读物 《小学生诵读 唐诗一百首》学习软件 网络版 手机版 App   根据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2018年9月25日发出的《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20..

寒食①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 千家诗 ▲ 寒 食 唐·韩翃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  春 城 无 处 不 飞 花,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