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朴(1226—1307年后),元代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其父白华仕金,为枢密院判官。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队攻陷金都南京(今开封),白朴母被掳掠。当时白朴七岁,由父亲好友元好问收养,渡河至山东聊城,又迁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元好问视如已出。后北归随父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终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年)移居金陵(今南京),专注于诗酒和杂剧创作。与关汉卿、郑德辉、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著有词集《天籁集》2卷,作杂剧16种,现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月夜东墙记》3种,散曲套曲4篇,小令16首。
为您推荐
张可久,中国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多年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渐、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坎坷不得志。部分作品如〔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等抒发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
《录鬼簿》,记述中国金、元时戏曲、散曲作家的专著。作者钟嗣成(约1275~1345),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寓居杭州。“以明经累试于有司,数与心违,因杜门养浩然之志。著《录鬼簿》,实为己而发之。”(《录鬼簿续编》)书..
《西厢记》问世以后,广泛流传。元末无名氏的《冯玉兰》杂剧的曲文中,已把王实甫创造的武艺高强的“惠明僧”作为典故来举。到了明代,《西厢记》几乎已经家喻户晓。明代的著名戏曲家和评论家如徐渭、李贽和汤显祖等都..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
《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踰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以及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都..
杂剧,中国古代戏剧样式。它是在前代戏曲艺术、说唱艺术尤其是在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金末元初之际逐渐完备而趋于成熟,到元朝统一全国之后进入繁荣时期。
杂剧的体裁多为一本四折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