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文学成就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末五代文学,骈俪之风盛,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西崑体又风靡一时。在欧阳修之前,柳开、王禹偁等古文家都奋起反对五代文弊,而成效不著。至欧阳修出,继承韩愈以来的古文传统,大力提倡古文,遂使古文蔚然兴盛。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在写作目的上,他反对为文而文,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答吴充秀才书》)。强调诗文要“不为空言”(《与黄校书论文书》),要发扬《诗经》的美刺传统:“善者美之,恶者刺之”(《诗本义·本末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强调:“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但他也重视文:“君子之于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他还提出了对文的具体要求,一要“简而有法”(《尹师鲁墓志铭》),二要平易自然。他反对模拟,强调创新,强调诗文风格的多样性。苏舜钦、梅尧臣诗风迥异,他对两人都十分推崇。他反对西崑体,但同时认为“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他提倡诗文革新,但对诗文革新内部的不良倾向,“号称古文”而求深务奇的狂词怪论也毫不手软。正因为他既同西崑体,又同诗文革新内部的不良倾向作斗争,才保证了诗文革新的健康发展。

  欧阳修的文学创作成就卓著,诗词文皆佳,他以大量堪称典范的作品,扭转了当时文坛的风气。苏轼对他推崇备至:“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六一居士集叙》)他的文学创作成就首推古文,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他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欧阳修及其门人之所以能使北宋诗文革新取得完全胜利,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就在于他们创作了大量完美的足以传世的作品。辞赋如《秋声赋》运用各种比喻,把无形的秋声描绘得生动形象,行文曲折跌宕,气象悲壮,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政论如《朋党论》阐明“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列举历代兴亡事例,论证必须“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结构谨严,行文平实,与早年所作《与高司谏书》风格迥异。史论如《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阐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节奏抑扬顿挫,语言婉转晓畅,有一唱三叹之美。他的杂记文尤多脍炙人口之篇。他贬官滁州所作的《醉翁亭记》,表面看似陶情山水,轻松愉悦,实际抒发了贬官的抑郁之情,全文连用21个“也”字,而其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其他如《丰乐亭记》的“忧深而思远”、《岘山亭记》的“神韵缥缈”、《仁宗御飞白记》的“浑雄冲淡”,都为历代治古文者所效法。欧阳修的一些怀念友朋的抒情散文,如《祭资政范公文》、《祭尹师鲁文》、《祭石曼卿文》、《祭苏子美文》、《祭梅圣俞文》等,几乎字字句句都从肺腑流出,真挚感人。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其诗歌成就略逊于散文,但也有转变一代诗风之功。他写有不少表现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答杨子静祈雨长句》、《食糟民》、《送朱职方提举运盐》等篇。欧阳修非常重视个人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制约,对韩愈“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辞易好”作了进一步发挥,明确提出“诗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认为遭时得志之士,“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竭虑,其所感激发愤,皆一寓于文辞,故“穷者之言易工也”(《薛简肃公文集序》)。欧阳修诗歌在艺术风格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刘攽称“欧贵韩(愈)而不悦子美”(《中山诗话》)。其《菱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诗,都具有韩诗想象奇异的特征。而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发展成欧阳修诗的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欧阳修的诗歌还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所作《庐山高》诗气象雄奇,尝自诩“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九引《石林诗话》)。一些写景抒情诗作,如《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黄溪夜泊》、《春日西湖寄谢法曹》等篇,则清新秀美,淡雅有味。欧阳修还撰写了《六一诗话》,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以随笔的形式评论诗歌,开创了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新形式。

  欧阳修擅长作词,其词基本上沿袭《花间集》的风格,内容不外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他有一部分艳情词,描写恋情相思,写得回肠荡气,缠绵悱恻。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诸词。另有一部分词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景物,如咏十二月景物的〔渔家傲〕词12首、咏颍州西湖景物的〔采桑子〕10首,深受民歌影响,语言清新恬静,极富情韵,已与《花间集》的浓艳词风迥异。〔踏莎行〕“候馆梅残”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句,着力渲染春光的旖旎,抒写别情的深挚,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欧阳修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经学方面,他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提出自己的创见。史学造诣更深于经学,除了参加修撰《新唐书》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他勤于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编辑成一部金石学资料专集《集古录》。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他所开创的一代文风。其平易的散文风格,影响到北宋以及南渡后很多文人学者,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为您推荐

欧阳修颍州文学的影响

  欧阳修一生五次至颍,深厚的颍州情结使他从壮年直到暮年都对颍州这个弹丸小郡产生浓浓的眷恋。颍州是他记忆中无法磨灭的一部分,他的人生因颍州而精彩,颍州也因欧阳修的存在而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一)对当时文人..

欧阳予倩①

  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原名立袁,号南杰,艺名莲笙、兰客、桃花不疑庵主。1889年5月12日生于湖南浏阳一官宦家庭,卒于1962年9月21日。   1907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春柳社,在《黑奴吁天录..

欧阳建①

  欧阳建,(?~300),中国西晋思想家。字坚石。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人。曾任山阳令、尚书郎、冯翊太守。著有《言尽意论》。他反对当时“言不尽意”的观点;认为事物没有自然固定的名称,但不依名而存在。定名是为了区别事物,交流..

欧阳修后世纪念①

欧阳修①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史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

欧阳修作品集和版本①

  欧阳修著述甚丰,尝奉诏撰《新唐书》纪10卷、志50卷、表15卷;自著《五代史》74卷、《易童子问》3卷、《诗本义》14卷、《居士集》50卷、《归荣集》1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8卷、《奏议》11卷、《四六集》7卷..

欧阳修书法①

  欧阳修所擅长的书体,从他的自述“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来看,应是楷书、行书、草书俱善,而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行书和楷书。现存欧阳修最早的行书作品是其作于嘉枯元年(1056)的《灼艾帖》。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