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五代宋初著名文学家、文字学家、诗人,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十岁能属文,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仕吴为秘书郎。仕南唐,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归宋,为散骑常侍,坐贬卒。铉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往往执笔立就。精小学,篆隶尤工。集三十卷,今编诗六卷。《全唐诗》收录其诗作255首。
精于文字学,善学李斯小篆。宋太宗雍熙初奉命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校订许慎著 《说文解字》,一方面改正传写讹误,驳正唐代李阳冰刊定《说文》的谬误,另一方面略加解说,辨证别体俗字。《说文》传本旧有注音,颇不一致,徐铉改用孙愐《唐韵》反切,又增益许慎未收的经典用字,列于每部之末,称为“新附字”。雍熙三年(986)由国子监雕板,流传至今。现在通常应用的有影印宋刻本和覆宋刻本,为研究文字学和学习小篆者必读之书。
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他在南唐先后任兵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公元957 年随南唐后主李煜归宋,任太子率更令、右散骑常侍等职。曾奉召校定《说文解字》,以匡正天下字学,增补19字入正文,又补402字附于正文后。经他们校订增补的世称“大徐本”。在文学上,徐铉的文章承晚唐骈俪之风,而体格孤秀,徐铉的诗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不押险韵,不用奇字,颇近白居易诗风。徐铉长于书法,与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称为“二徐”。南唐中主李璟曾发行 “永通泉货”、“唐国通宝”、“开元通宝”三种篆书钱币,其中“唐国通宝”篆书钱文即为徐铉所书。
徐铉擅长李斯小篆,并将小篆发扬光大,其篆书,在宋代有着极高的声望。北宋时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评价了唐至宋初的书法家,他把徐铉列为十六位妙品书家之一,仅次于列为神品的颜真卿、张旭、李阳冰三人,而与怀素、欧阳询、褚遂良、蔡襄、等人并列。宋《宣和书谱》记载:“(徐铉)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籀,气质高古,几与阳冰争先。”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谈到:“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中,至于屈折亦当其中,无有偏激处,乃笔锋直下不倾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欧阳修也对其小篆给予高度评价:“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宋代以后,历代书家虽对徐铉书法有异词,但是徐铉作为一个影响甚大的小篆书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还都是予以肯定的。清代冯武《书法正传》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
徐铉归宋之后,得到秦相李斯所书《峄山刻石》摹本,倾心摹写,书艺大进,直逼李斯。李斯所书的《峄山刻石》在北魏时已失传,杜甫诗《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因此徐铉拿到的也应是唐摹本。宋淳化年间,徐铉弟子郑文宝据其《峄山刻石》摹本重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现存于西安碑林。此本秦始皇诏计144 字、秦二世诏70字,笔画瘦劲圆转,虽有唐宋篆书意态,但与秦刻石形神俱肖,从中可窥《峄山刻石》风范,为各种翻刻本之中最佳者。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提到:“《峄山刻石》有南唐徐铉摹本,和《泰山刻石》、《琅琊碑刻石》比较起来,虽然字划瘦削,但还保留着同样的笔法,是可以相信的。”《峄山刻石》能传到今天,徐铉功不可没。
由于徐铉晚年的篆书转变很大,并将其以前作品焚毁,所以其篆书作品传世极少,常见的只有个别的墓志篆盖拓片,其行书作品传世亦极少。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朝内府尚藏有徐铉篆书七种,可惜都没有流传到现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私诚帖》事徐铉的代表作品,全篇笔力劲健,结构平稳,厚重潇洒,但又不掉趣味,书风含蓄天然,颇有晋、唐之风。此外,黑龙江博物馆所藏徐铉小篆《篆书千字文残卷》也是难得一见的徐铉小篆作品。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