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求法①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玄奘的一座雕刻,在西安大雁塔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为您推荐

玄奘生平①

  家境贫寒,父母早丧,13岁受度为僧,20岁受具足戒。玄奘出家以后,四处求学,遍访名师,学《涅槃经》及《摄大乘论》、《毗论》、《成实论》,然各类佛典异说纷纭,各种学派主旨不一,特别是对于成佛的根据和步骤等问题,更是争论不休..

玄奘早期生活①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

时文①

  时文,流行于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文体。在中国唐代主要指当时通常应用的骈文和科举考试采用的律赋。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章奏表笺多用此体,与古文相对而言,也称今体。中唐古文运动时,它仍有相当势力。律赋是..

魏徵①

全唐文①

  《全唐文》,唐、五代文总集。清嘉庆十三年(1808)清仁宗诏令编修,由文华殿大学士董诰领衔,实际主持编修的则是总纂官徐松、孙尔准、胡敬、陈鸿墀等人。历时6年,先后有50多人参与编修,于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全书1,000..

唐宋八大家①

  唐宋八大家,唐代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散文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和王安石的合称。   八家合称,始于明初朱右的《八先生文集》(今不传),其后,唐顺之“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

四六文①

  四六文,骈文的别称。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全篇以对偶句组成,并讲求声律、辞采。而所用句式则多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常。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认为:“笔句无常,而字有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