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祜①

  张祜(约792—854年),唐朝诗人。字承吉,郡望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即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820年)秋,令狐楚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三百首,然为权臣所抑。长庆三年(823年),曾至杭州谒白居易,与徐凝争首荐,不欢而归。曾屡辟使府,转徙于徐、许、池、魏博、宣城等地。晚至淮南。爱丹阳曲阿(今江苏丹阳)地,遂隐居以终。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亦有所讽谏。又以宫词著名。有《张承吉文集》。《全唐诗》编其诗二卷,收录其诗作366首。(《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

生平简介

  张祜(hù)(约785—约852年),唐朝诗人。字承吉,贝州清河(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遂隐居以终。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亦有所讽谏。又以宫词著名。有《张承吉文集》。《全唐诗》编其诗二卷,收录其诗作367首。(《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

  张祜为人清高,称自己为处士。颇有诗才,他的知心朋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然而可他却不习科举文章。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张祜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把张祜的三百首诗献给朝廷。令狐楚的奏章大意说:“凡作五言诗,应包含六艺。如今人多文笔放诞。诗坛没有宗师。张祜多年流落江湖,很久以来精于诗赋。他钻研深入用心良苦,搜求意象功力很深,受到同辈诗人推崇,诗赋风格罕有人比。谨此请人抄写其诗作,到光顺门进献,乞望皇上交给中书省、门下省办理。”张祜到京城,正值元稹号称心机深陷难测,在朝廷里权势很大,皇上于是把元稹召来,问他张祜的诗写得好不好。元稹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太过分,恐怕会影响陛下的风俗教化。”皇上听了点点头。就这样,张祜寂寞归乡。张祜于是寓居淮南。

  当时杜牧当度支使,待张祜十分优厚,杜牧有一首诗赠给张祜说:“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作诗常反复吟诵,雕琢字句,妻子儿女每次叫他他都不应,说:“我正要口里生花,难道还顾得上你们吗?”

  张祜生性喜爱山水,游览了许多有名的佛寺,例如杭州的灵隐寺、天竺寺,苏州的灵岩寺、楞伽寺,常州的惠山寺、善权寺、润州的甘露寺、招隐寺,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张祜曾谒见淮南节度使李绅相公,张祜自称为“钓鳌客”。李绅觉得不同寻常,就问:“你钓鳌用什么做鱼竿?”张祜说:“用彩虹。”“用什么做鱼钩?”回答说:“用弯曲的新月。”又问:“用什么做鱼饵?”回答说:“用短李相公做鱼饵。”李绅觉得张祜气势雄壮,就赠给他很多礼物让他走了。张祜当初经过广陵,写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大中年间,他果然死在丹阳隐居之地,据说人们认为这是诗谶。

  张祜能以处士身份终其一生,他美好的名声不靠钟鼎而传扬,却能高视阔步于那个时代,至今为人称道。

为您推荐

李绅①

  李绅(772~846年),唐朝宰相、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

薛涛①

  薛涛(768~831年),女,唐朝诗人。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出身于宦门之家,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薛涛正式集子叫《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

李绅生平简介①

  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李錡辟掌书记,绅抗命,不为草表,几见害。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

白居易①

元稹文学成就①

  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很大分量,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

元稹生平简介①

  元稹,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河内人。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二月出生于东都洛阳城南,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家族久居洛阳,世代为官。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

白居易文学成就①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