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人物评价及其他①

评价

  唐代裴荐、孟昌浩、魏齐聃、杜甫、韦少游:宣议郎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赐绯鱼袋岑参,右。臣等窃见岑参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今谏诤之路大开,献替之官未备,恭惟近侍,实藉茂材。臣等谨诣阁门奉状陈荐以闻,伏听进止。(《为遗补荐岑参状》)

  唐代杜确: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岑嘉州诗集序》)

  元代辛文房:参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寒堡,无不经行。博览史籍,尤工缀文,属词清尚,用心良苦。诗调尤高,唐兴罕见此作。放情山水,故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每篇绝笔,人辄传咏。(《唐才子传》)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于进取、热爱祖国的思想是始终贯穿的。在诗歌艺术上,笔姿挺秀,想象丰富,立意新颖,造语奇特,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

籍贯

  关于岑参的籍贯,杜确《岑嘉州诗集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辛文房《唐才子传》和《全唐诗》等均记载岑参的籍贯为“南阳”,此即“南阳说”;《法苑珠林》和《大清一统志》等则记载岑参的籍贯为“江陵”,此即“江陵说”。

  据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岑参是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其先世本居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南朝梁时其六世祖岑善方徙居江陵。诸书称岑为南阳人,大概是从其郡望而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廖立《唐代户籍制与岑参籍贯》则称“岑参祖辈不居南阳棘阳已数百年,说是南阳人,与实际相距过远。”且“岑氏之入江陵,自岑善方始。善方孙文本自江陵归唐,累官至中书令,当为岑参是江陵人的根据。但自文本以后,岑参之祖及父均不居江陵,岑参更是一生未涉江陵一步,说是江陵人,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并通过考察唐代户籍制等认为“称为‘江陵人’,作为郡望,也不可靠。二者相较,恐怕还是‘南阳人’根据充分一些。”且“‘江陵人’之说是不足据的。”

  总而言之,“南阳说”和“江陵说”各有依据,二说是非难断而以“江陵说”为主流。

生卒

出生时间

  对于岑参的出生时间,学界主要有六种说法:

  ①开元二年说:曹济平《岑参生年的推测》根据岑参《感旧赋》中“参年三十未及一命”的“三十”为实指,称岑参年三十而做赋,即应作于天宝二载(743年),次年及第,从天宝二载(743年)逆推二十九年得岑参生于开元二年(714年)。按照此说,则广德元载(756年)岑参创作《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时已经五十岁,与诗中表示四十五岁左右的“四十强”一词不协,故此说不可成立。

  ②开元三年说: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以杜确《岑嘉州诗集序》所言岑参“天宝三载进士高第”一语为基点,对岑参在《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北庭作》和《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六篇诗文中所自言的年岁左右权衡,认为《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一诗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年)且诗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的“三十”为实指,同时认为及第当年授官,最终得到矛盾最少的结论: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三年(715年)。此说中闻一多主观臆断《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和《北庭作》五篇诗文中的岁数是“虚岁(虚指)”还是“实岁(实指)”,与“开元二年说”有类似的问题,还与唐代铨选制度不合,所以此说亦不能成立。

  ③开元四年说: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中的《岑参年谱》认为广德元载(763年)时岑参至多四十八岁,推得岑参生于开元四年(716年)。此说顺“开元三年说”而来,存在未提出“四十八岁”为“四十强”的依据等问题,所以此说亦不能成立。

  ④开元五年说:孙映逵《岑参生年考辨》先根据《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和《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所注的“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等认为天宝三载(744年)时岑参在河朔漫游,不可能在在长安及第,然后以《玉芝堂谈荟·卷二·历代状元》所载的“天宝三年进士二十九人,状元羊袭吉”与《唐才子传·卷三·岑参》所载的“天宝三年赵岳榜”互异为出发点,通过论证得出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中的“天宝三载进士高第”是“天宝五载进士高第”之讹这一初步结论,然后由岑参及第、授官在天宝五载(746年)而时年三十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五年(717年)。 此说无法推翻《岑嘉州诗集序》、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文献关于岑参于天宝三载(744年)中第的记载,岑参是“天宝五载进士高第”的说法依据不足,所以此说亦不成立。

  ⑤开元六年说:赖义辉《岑参年谱》依据《行军诗二首》题下原注的“时扈从在凤翔”等推断出《行军诗二首》创作于至德二载(757年),然后认为“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中的“四十”为实指,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六年(718年)。学界对此说的误读、误解很深:此说认为岑参二十七岁及第而三十岁授官,但闻一多之后的论者往往将此说中岑参的生年为开元六年(718年)这一结论放到闻一多的论证体系来推演,从而认为此说“粗疏不可通,早为学界所不取”,轻易否认。

  ⑥开元七年说:王勋成《岑参入仕年月及生年考》根据有关岑参生平的文献均未言及他于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后以制举或宏词、拔萃登科认为岑参是“按吏部常调即守选期满经冬集铨选而释褐的”,又认为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不言岑参守选而只在他“进士高第”后接着说“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是因为守选在唐代是人尽皆知的,无需明言,不能因此而错误地认为岑参解褐授官也在天宝三载(744年),并以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至天宝六载(747年)间的出游经历说明岑参及第后未立即授官,而是在守选,且于天宝六载(747年)春守选期满,然后依据唐代的铨选制度认为岑参必须“守选三年”后于天宝六载(747年)十月赴长安参加冬集,然后于第二年(748年)春“释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然后以《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创作于天宝七载(748年)且诗中“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的“三十”是实指为依据,推得岑参的生年为开元七年(719年)。此说所提出的“守选三年”是如何算的有待商榷。

  类比唐代诗人许棠的守选经历可知,“守选三年”指的应该是指进士及第当年春天至正常情况下顺利得到吏部授官之年的春天,期间整整三年,由此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出可取的是“开元六年说”(说法⑤)而非“开元七年说”(说法⑥),且按“开元六年说”来与《感旧赋》、《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行军诗二首》、《银山碛西馆》、《北庭作》和《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六篇诗文的创作时间推算岑参创作各篇时的岁数,推算结果与诗文中岑参自言的岁数丝毫没有扞格抵牾之处。总而言之,岑参的生年应为开元六年(718年)。

去世时间和地点

  对于岑参的去世时间和地点,学界主要有五种说法:

  ①赖义辉《岑参年谱》认为岑参卒于大历四年(760年)。

  ②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中的《岑参年谱》认为岑参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旅舍。

  ③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认为岑参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卒于成都旅舍,且时间在正月二十一日前。

  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则认为岑参卒于大历四年十二月下旬(对应770年),未提到岑参去世之地。

  ⑤王勋成《岑参去世年月辨考》认为岑参可能于大历四年(769年)十月左右病逝于东归途中的船上,其地可能在嘉、戎一带,而非成都之旅舍。

  杜甫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诗序称“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比作”,又称“海内忘形故人”而不及岑参,由此可知岑参卒于大历五年(770年)正月二十一日杜甫作此诗时前,说法①总体可信。说法②则忽略这一点及岑参大历五年并无可查行事的事实,又机械地解读《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中的“封酒棕花香”而认为诗作于大历五年春夏间,故此说不成立。说法③和说法④则均认为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中的“裴公”指的是裴冕,由裴冕卒于大历四年(769年)十二月初四日或二十七日来确定岑参去世于裴冕卒后,前者是未考虑岑参去世消息传递所经历的时间及正月元旦后百业休息的时间等的结论,后者则是综合考量后的结论。但考之史籍可知裴冕家人丁既不兴旺,又无兄弟、子侄八人的记述,与诗中“门瞻驷马贵,时仰八龙名”中的“八龙”(一作“八裴”)之典不合,而许孟容《唐故侍中尚书右仆射赠司空文献公裴公神道碑铭》记裴耀卿“归葬绛州”且“有子八人,遂、泛、淑、综、延(脱十九字)汉数(脱三字)岂德与祖同欤?综、皋最知名”,既合“还乡绛老迎”,且以裴耀卿八子去释“八龙”或“八裴”之典更是再贴切不过的,所以《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中的“裴公”指的是裴耀卿而非裴冕,因而无法坐实岑参卒于裴冕之后,二说就都不能成立。岑参首次东归“一直是南下东行的路线,并无‘往来’于巴山之迹”,而《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称“往来巴山道”,说法⑤由此认为岑参返回成都后有再度东归之举,但未考虑偏义复词现象以及诗作于岑参折返成都途中的情况等,无法坐实岑参有再度东归之举,将《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视作岑参再度东归途中所作也依据不足,关于岑参去世时间和去世地点的结论也就苍白无力。

  岑参有《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一诗,诗题明言是“客舍”,诗中称“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由此可认定此诗既非成都杜幕也非嘉州任上作,而只能是东归受阻折返至成都作。诗的首二句为“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从永泰元年(765年)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至大历四年(769年)刚好五个年头,因而可断定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秋。此后岑参还写下《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一诗。此诗虽未明言写的时令,但因诗题有“东归”二字末尾有“忽作万里别,东归三峡长”句,故可认定诗作于行前且岑参确有再度东归之念。其大历四年(769年)于成都所作《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亦称“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可知岑参有再度东归之念而终未成行。杜确《岑嘉州集序》称“旋轸有日,犯车犬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言明岑参入蜀后未再返故里。总而言之,岑参当于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卒于成都旅舍。

游历方面

游历河朔的时间

  岑参在守选期间曾有一段游历生涯,包括游河朔、游河东和游大梁。关于这次游历的时间,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

  ①闻一多在其《岑嘉州系年考证》认为岑参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游河朔,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至邯郸,历井陉,抵贝丘。暮春自贝丘抵冀州。八月由匡城经铁丘,至滑州,遂归颍阳”。相关诗作按创作时间排序依次为《邯郸客舍歌》、《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居》、《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郊行寄杜位》 和《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等。廖立《岑参事迹著作考》赞同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说法,但论据有所不同。此说共三条依据,其中一条为《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诗与诗题所称冀州,并宝应元年未更郡名以前之冀州”,但唐代诗人往往好称旧名,这一依据的理由并不充分;另外两条也存在问题,无法作为证据。故此说不成立。

  ②孙映逵《岑参诗传》认为岑参“天宝二年春天游河东、历绛州,从陕虢北渡黄河到永乐(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南),历绛州(今山西省绛县)、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等地,重游了他少年时代随父在晋州(平阳郡)时的故居,二月入蒲关(今陕西省朝邑之东)归长安。”而岑参漫游河溯则在天宝三载(744年):其春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北上,到达古都邺城(今河北临漳)、邯郸(今河北冀县)一带,三月间游淇上,在临清(今山东临清),后北游到达中山(即博陵郡,今河北定县),于博陵过夏,入秋又南旋过井陉,八月间归至东郡(即滑州,今河南滑县),游历大梁(今河南开封)等地,西渡漕河,秋末归于颍阳过冬,次年春二月返回长安。按照此说,则岑参在天宝三载(744年)抵达贝丘后又到贝丘至之北的冀州,到冀州后三月间又突然到贝丘之南的淇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同时,若岑参二月抵达贝丘,三月间游淇上,则岑参至迟在正月底、二月初从长安出发,若此则岑参不可能参加天宝三载(744年)的进士考试。故此说不成立。

  ③陈铁民在新版《岑参集校注》所附《岑参年谱》中认为岑参当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游河溯,游历路线为“春自长安经古邺城至邯郸,复由邯郸抵贝丘。暮春自贝丘至冀州。四月由冀州抵定州。后到井陉。冬抵黎阳、新乡”,于宝应元年(742年)游大梁,游历路线为“秋七月,自长安东行,八月,至滑州、匡城、铁丘、大梁,复由大梁以偃师归颍阳”,于天宝三载(744年)游河东,“是年举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游绛、晋疑在本年末、下年初”,又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而时间在天宝四载(745年)。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有制举,陈铁民因疏忽而认为此年无制举并有来否定岑参此年北游,又毫无依据地定淇上之游独立河溯之游。故此说不成立。

  ④孙植《论岑参河朔游历及其诗作》在考虑了前三种说法的问题后得到了一个较优的结论:此次游历发生在岑参天宝三载(744年)及第后至天宝六载(747年)初授官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游历路线见“人物生平-守选三年”)

为您推荐

梁启超评价①

  毛泽东早年读书时期非常崇拜梁启超,并且模仿他的白话文写作。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说:“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1958年4月8日,毛泽东在武昌与吴冷西、田家英的谈话中评价梁启超说:“梁启超..

曾国藩评价①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实的儒家。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务时讲申韩;后学老庄。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章学诚评价①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称︰“学诚不屑屑于考证之学,与正统派异。书中创见类此者不可悉数,实为晚清学者开拓心胸,非直史家之杰而已。”   钱基博对章学诚推崇备至,著《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以发扬章学。   ..

王士禛评价①

罗贯中评价①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

醒世恒言评价①

  在《醒世恒言》的明人拟作中,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描写也占有突出的位置。《吴衙内邻舟赴约》以赞美的笔调描写吴彦与贺秀娥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自由结合,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陈多寿生死夫妻》则着..

水浒传评价①

  《水浒传》在文学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的赞许:   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李渔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