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籍贯邢州(根据河北邢台墓碑记载),《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天宝中,曾任盱眙尉。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招王昌龄、张偾同隐。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二卷。《全唐诗》收录其诗52首。在历代唐诗选本中,都有常建的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二首。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这在占相当比重的边塞诗中尤为明显。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二卷。《全唐诗》收录其诗52首。在历代唐诗选本中,都有常建的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中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二首。
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评论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并举“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居》)等句,称其“警策”;尤推服《吊王将军墓》,认为善叙悲怨,胜过潘岳。
- 欢迎来到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