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年谱①

  •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
  • 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一起读书学剑。
  • 景龙二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 景云二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 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子容应考进士,作诗《送张子容进士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 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干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
  • 开元六年(718年),二月,张说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
  • 开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赠张子容诗《晚春卧病寄张八》。九月九日,孟浩然与贾舁登岘山,诗酒唱和。
  • 开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孟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
  • 开元十三年(725年)韩思复卒,天子亲题其碑,孟浩然与卢馔立石岘山。
  • 开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间,孟浩然于维扬一带结识李白。
  • 开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赶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
  • 开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心情,当年孟浩然三十九岁,然而,科举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拟荐孟浩然,孟浩然作诗婉言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山古刹。
  • 开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示出对农事的关心。继续在江浙一带会友作诗。
  •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孟浩然回襄阳。
  •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考虑到上京干谒张九龄未果,认为作为刺史的韩朝宗也无法让他入仕便没有按照约定赴京。孟浩然因应崔国辅之约而东游越剡,在途经江夏时再会李白于黄鹤楼,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以替其送行。
  •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孟浩然在荆州一带多所游览,夏,孟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当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为您推荐

孟浩然①

  孟浩然(689~740年),唐朝诗人。或曰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青年时曾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唐玄宗开元五年(717),游洞庭,作《岳阳楼》诗,献给曾任丞相的岳州..

孟浩然诗歌成就①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

孟浩然生平简介①

  青年时曾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唐玄宗开元五年(717),游洞庭,作《岳阳楼》诗,献给曾任丞相的岳州刺史张说,有意干谒,谋求引荐。以后漫游沅湘、浔阳、扬州、宣城间,曾逢李白,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十五年冬,赴..

王昌龄事记三则①

王昌龄籍贯争议①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京师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

王昌龄年谱①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唐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

王昌龄文学成就①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